CORC  > 自动化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地”字的文化阐释》
黄卫星1; 张玉能1
刊名《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6-10
期号2018, 41(2)页码:88-93
关键词地 大地 土地 地利 地位 见地 心地
英文摘要

 “地”字的形义及其演变显示,其本义似应为“大地”,现代汉语中主要衍生出“土地”、“田地”、“地方”、“地区”、“地利”、“地位”、“见地”、“心地”等词汇.从哲学上来看,“地”是万物之本原,主要表现为中国哲学的大地载物、生物的思想,是一种素朴的自然本体论和唯物辩证法,尤其是道家思想更是突出了这种天地化育万物,道法自然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生态文明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堪舆学(风水学)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状态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促进了中华民族在大地上的诗意的栖居.从伦理学上来看,“地”、“地利”、“地位”、“心地”等概念是人类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所应该考虑的重要方面;中国伦理学史上以儒家为主导的伦理规范形成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伦理道德追求,曾经对封建社会的稳态发展起着意识形态的巩固和僵化作用.从美学上来看,孔子所谓“仁者乐山”、庄子所谓“天地无言而有大美”的自然美崇敬和比德审美观,中华民族在生前死后寻找“风水宝地”的诗意栖居的审美价值取向,都显现出中华美学精神的“向内求善”的伦理型特色.在中国民间流传的土地神和土地庙,凝结了中国长期农耕文明的大地情结,寄托了中华民族的乡土之情和感恩大地自然的情怀.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ia.ac.cn/handle/173211/23749]  
专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数字内容技术与服务研究中心_智能技术与系统工程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2.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黄卫星,张玉能. 《“地”字的文化阐释》[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018, 41(2)):88-93.
APA 黄卫星,&张玉能.(2018).《“地”字的文化阐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41(2)),88-93.
MLA 黄卫星,et al."《“地”字的文化阐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41(2)(2018):88-93.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