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PACMANUS热液区Si-Fe-Mn氧化物的显微结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作者欧阳荷根
学位类别硕士
答辩日期2010-05-01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导师曾志刚
关键词PACMANUS Si-Fe-Mn 氧化物 绿脱石 微生物
学位专业海洋地质
中文摘要富Si、Fe和Mn的热液氧化物在海底热液系统中非常普遍。尽管前人在与热液有关的氧化物方面已做过许多研究,但这些样品大都采集于玄武质、安山质火山岩中,而对于产出于英安质火山岩中的热液氧化物特征的详细报道较少。本文中我们对采自于东马努斯海盆PACMANUS热液区英安岩环境中的热液 Si-Fe-Mn氧化物样品进行了显微结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分析。同时还展示了一些与微生物有关的独特显微结构,可能对研究海底热液系统中微生物与金属相互作用过程有所帮助。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样品结晶度差,含少量水纳锰矿、钙锰矿、绿脱石、针铁矿和蛋白石-A。扫描电镜下,叶片状绿脱石有的以蜂窝状结构产出,有的生长在空心管的表面。绿脱石是低温热液沉淀产物,在绿脱石的形成过程中微生物可能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扫描电镜下观察到的微生物残留体、细丝状、扭曲状和片状物质、螺旋状物质、表面具鳞片状绿脱石的管以及碳含量异常高的片状物质表明,在样品的形成过程中有微生物的参与。电子探针下,两种类型核(Si-Mn质、Si质)外层都为Si-Fe质层包裹,并具多层结构。结合电子探针和扫描电镜分析结果,Si-Mn质核的形成可能与微生物的存在密切相关,而Si质核属无机成因。样品是富Si、Fe和Mn低温热液流体喷出海底,受海水影响,流体中的Si、Fe和Mn发生共沉淀,形成富Si-Fe-Mn氧化物。微生物参与了富Si-Fe-Mn氧化物的形成过程,并被包裹在氧化物中,成为氧化物组成的一部分。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4-08-08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7644]  
专题海洋研究所_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欧阳荷根. PACMANUS热液区Si-Fe-Mn氧化物的显微结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0.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