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兰州理工大学  > 兰州理工大学
题名布迪厄社会学视角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译介研究
作者魏萌桦
答辩日期2019
导师段文颇
关键词布迪厄社会学 《生死疲劳》 《生死疲劳》英译本 文学作品
学位名称硕士
英文摘要文学作品蕴含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对于文化构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我国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以来,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被译介出去,但整体的海外接受情况不容乐观。鉴于此,本文通过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进行译介研究,分析文本内外因素,以期对其外译提供有效可行的建议。2012年,莫言凭借自身的写作实力和译者的共同努力,斩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得到极大认可,成功被海外读者接受。英译者葛浩文所译《生死疲劳》获得第二届红楼梦奖和第一届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作为成功进入海外市场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生死疲劳》及其英译本的译介研究对于当代文学走出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布迪厄社会学将翻译研究置于社会背景下,能尽可能囊括文学作品对外译介中涉及的不同因素和主体。本文以该理论中的场域、惯习和资本概念为理论基础,借助2000年左右的美国文学场分析了《生死疲劳》被接受的原因。之后从译者的惯习出发,探讨了影响葛浩文文本选择的因素,详细分析了他采用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最后探究了不同资本在作者、译者和《生死疲劳》上的体现,根据美国亚马逊读者评论及尼尔森图书调查公司的销售量,分析了《生死疲劳》英译本的接受现状及原因。研究发现:首先,2000年左右的美国文学场倾向于接受中国建国以来的当代文学作品。风格上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内容上包含性描述和政治描述较多的作品更符合读者的审美期待。其次,译者惯习影响下,对原文本的选择与个人兴趣、读者意识以及文本的可译性相关。译者主要采用了音译、直译和意译的方法,增译和省译的技巧,以及其他补偿手段尽可能地再现原文形式,满足目标语读者的需求。再次,《生死疲劳》及其英译本的接受与文化资本、社会资本、象征资本和经济资本相关,其中英译本的接受主要受到象征资本的影响。本文借助布迪厄理论,分析《生死疲劳》及其英译本,尝试拓宽其理论的研究视角,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译介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语种中文
页码77
URL标识查看原文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lut.edu.cn/handle/2XXMBERH/94759]  
专题兰州理工大学
作者单位兰州理工大学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魏萌桦. 布迪厄社会学视角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译介研究[D]. 2019.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