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福曼命题”的科学编史学研究
作者刘杭
答辩日期2021-06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方在庆
关键词福曼命题 保罗·福曼 争论 科学编史学
学位名称理学博士
其他题名A Study of Forman Thesi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ography of Science
学位专业科学史
英文摘要美国科学史家保罗·福曼于1971年发表“魏玛文化、因果性和量子理论,1918-1927:德国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对敌对知识环境的适应”(以后简称“适应”)一文。它被西方学界视作是“外在主义”科学史研究的经典范例。该研究的核心观点多被视为是魏玛文化的外部影响对量子力学的产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被称为“福曼命题”。在过去的50年里,西方学界对“福曼命题”的争议不断,而国内学者对它的关注与研究却极其有限。本文主要采用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与福曼本人的通信交流为辅助,以“福曼命题”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分析福曼本人相关的研究文献以及梳理分析“福曼命题”的接受史,详细论述自上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有关“福曼命题”产生的历史背景、内容及其接受情况。本文共分为5章。其中包括福曼早期的科学编史学思想研究、“福曼命题”的接受史以及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史学科在西方的发展三个不同层面的内容,对于本文的研究而言,它们三者之间密切相关。第1章绪论部分对本研究的选题背景及意义、文献综述和研究目标与思路进行说明。文献综述部分包括科学编史学和“福曼命题”两方面的研究综述,前者在梳理“科学编史学”的概念的同时对其历史语境进行了相关论述,后者着重概括“福曼命题”在国内的研究现状。第2章和第3章对福曼本人与“福曼命题”密切相关的科学史研究进行思想史方面的溯源。它包括福曼在伯克利的学生时代对科学史研究的早期渉入和职业初期的科学史研究,在进一步区分狭义的“福曼命题”和广义的“福曼命题”的基础上,厘清了福曼进行相关研究的历史背景、思想和材料源头、内容、观点。从中可以获悉福曼早期的科学史研究历程以及其中反映出的思想与观点上的变化。突出变化为从博士期间认为魏玛时期德国物理家受周遭敌视环境的影响不大到“适应”中认为他们受到了严重影响并且迫于社会-智力压力在意识形态层面、甚至是知识层面适应了所处的敌对知识环境。此外,福曼在“福曼命题”的相关研究中已经摒弃了“内在主义-外在主义”二分的科学编史思想,在“社会学”的研究路径下,力图重建一段特殊时期作为实践活动的科学的历史。由此,本文认为“福曼命题”被西方学界视为是“外在主义”科学史研究的范例并不恰当。第4章对学界讨论中的“福曼命题”进行接受史方面的梳理,厘清了不同时期、来自科学、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和科学知识社会学不同领域的学者对于“福曼命题”讨论的侧重点,对它的拒斥与接纳情况。从中可以获悉“福曼命题”所承载的争议是如何产生并延续至今以及相关争论的实质所在。该部分的研究发现,对“福曼命题”的专门研究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该时期对“福曼命题”的强烈批判多是将其直接置于一种“强外在主义”的立场,究其根本仍是“内在主义-外在主义”科学史编史方面的争论,由此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福曼在“适应”研究中编史学方面表现出的不同。此外,现如今学界对于“福曼命题”核心观点的通常看法,尤其是“文化”因素在“福曼命题”中的突出作用,是从上世纪90年代由参与讨论的学者不断强化的结果。这一定程度偏离了“适应”原本的重心,同时也淡化了福曼本人的研究意图。第5章结论部分。基于对“福曼命题”和“福曼命题”接受史两条线索的编史学研究,初步探索福曼早期的科学史研究思想与方法,并对“福曼命题”在科学史学科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及其历史意义进行评价。20世纪70年代,科学史学科的职业化进程已经在美国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但尚未实现学术独立。福曼是早期系统接受科学史学科专业训练、获得相关的博士学位进而成为职业科学史研究人员的一个代表,他本人在该时段的科学史研究以及他在科学编史学方面的思考与实践可以视作是科学史学科发展中的一个个案。另外由福曼的研究所产生的“福曼命题”在西方具有持续的影响力,吸引了一批国际科学研究学者参与讨论,为其提供了一个可供交流的知识基点。由它引发的争论本身也可作为科学史学科发展中的一个缩影。因此,本文认为无论是福曼围绕“福曼命题”的相关研究还是“福曼命题”在过去50年里引发的争论,都极大地丰富了科学史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对相关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创新提供了一定的助力,为科学史学科的学术独立做出了一定贡献。
语种中文
页码175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ihns.ac.cn/handle/311051/9356]  
专题研究生_学位论文_博士论文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刘杭. “福曼命题”的科学编史学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1.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