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广义相对论在德国的早期接受:1916-1920年
作者朱慧涓
答辩日期2013-05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方在庆
关键词爱因斯坦 广义相对论 德国物理学家 接受史
学位名称理学硕士
其他题名Early Reception of General Theory of Relativity in Germany: 1916-1920
学位专业科学史
英文摘要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想考察德国物理学界早期对广义相对论的态度,考察的时间范围是从1916年——阿耳伯特?爱因斯坦完成引力场方程后的第一年,到1920年——英国日食实验结果公布后的第一年。本文将会从爱因斯坦通信集、他的诺贝尔奖提名以及有关广义相对论的文献目录这三方面来分析在1916到1920年之间一些德国物理学家对于广义相对论的态度,并将按照革命阵营、中立阵营和反对阵营来划分这些德国物理学家。本文试图分析在这段时间内德国物理学界对广义相对论的接受特点及背后的原因,并且关注在1919年光线弯曲实验之后德国物理学界的态度是否发生了大的转变。本文认为在1916到1920年,在广义相对论方面,德国并没有形成诸如莱顿大学和维也纳大学的物理学家研究团体,而且很少有德国物理学家从物理学的角度为这一理论的发展做出贡献。本文试图从爱因斯坦的个人研究风格、量子理论的发展来解释这个现象。在光线弯曲实验结果公布之后,虽然支持广义相对论的德国物理学家人数增加,但仍然有广义相对论的坚定反对者,而引力红移效应在实验测量上的否定结果也令一些人试图寻找一种能够替代广义相对论的理论。
语种中文
页码74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ihns.ac.cn/handle/311051/9392]  
专题研究生_学位论文_硕士论文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朱慧涓. 广义相对论在德国的早期接受:1916-1920年[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3.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