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塬沟壑区植被恢复对沟头土壤团聚体特征 及土壤可蚀性的影响
王文鑫1; 王文龙1,2; 郭明明1; 王天超1; 康宏亮1; 杨波1; 赵满1; 陈卓鑫1
刊名中国农业科学
2019
卷号52期号:16页码:2845-2857
关键词团聚体 土壤可蚀性 植被恢复 沟头 黄土高塬沟壑区
英文摘要
目的沟头是黄土高塬沟壑区发育最活跃的地貌部位,关系着整个塬坡沟系统的水土流失。探明黄
土高塬沟壑区植被恢复对沟头土壤团聚体特征及土壤可蚀性的影响,为区域生态环境修复和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提
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仍进行耕作利用的农地沟头为对照,研究撂荒后自然恢复植被沟头不同土层(0—10、10
—25、25—40 cm)土壤团聚体特征及土壤可蚀性随植被恢复年限(3—30 a)的变化。通过干筛法和湿筛法测定
土壤团聚体组成,计算>0.25 mm 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R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团聚
体破坏率(PAD)、团聚体分形维数(D)等团聚体特征值,测定土壤机械组成及有机质含量,计算土壤可蚀性因子
K)。【结果】(1)与农地沟头相比,恢复 3—30 a 植被沟头土壤 WR0.25MWDGMD 分别增加 11.49%—84.43%、
0.18—2.05 倍、7.53%—108.62%,三者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呈线性递增关系(P<0.01),且均随土层深度增加
而减小;(2)植被沟头土壤 PADD 随植被恢复年限增加以线性方式递减(P<0.01),较农地沟头分别减小 3.81%
—32.14%、0.55%—6.63%,二者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3)随着植被恢复年限增加沟头土壤可蚀性因子 K 以线
性关系递减(P<0.01),较农地沟头减小 5.43%—14.44%,K 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结论】植被恢复条件下
有机质含量的提升对团聚体形成和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沟头土壤可蚀性的减小与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的增加、团
聚体稳定性的提高密切相关,自然恢复条件下植被恢复 22—30 a 沟头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抗蚀性能得到明显提升。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iswc.ac.cn/handle/361005/9760]  
专题水土保持研究所_水保所知识产出(1956-2013)
作者单位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2.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王文鑫,王文龙,郭明明,等. 黄土高塬沟壑区植被恢复对沟头土壤团聚体特征 及土壤可蚀性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2019,52(16):2845-2857.
APA 王文鑫.,王文龙.,郭明明.,王天超.,康宏亮.,...&陈卓鑫.(2019).黄土高塬沟壑区植被恢复对沟头土壤团聚体特征 及土壤可蚀性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52(16),2845-2857.
MLA 王文鑫,et al."黄土高塬沟壑区植被恢复对沟头土壤团聚体特征 及土壤可蚀性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 52.16(2019):2845-2857.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