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冲绳海槽中段热液区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指示
作者魏杰瑞
答辩日期2021-05-14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导师黄朋
关键词冲绳海槽 表层沉积物 自生铁锰相 热液活动 物质来源
英文摘要

    本研究采用粒度分级、自生铁锰相提取、元素与同位素分析等方法,对冲绳海槽中段热液区7个站位表层沉积物开展的全样和不同粒级子样(<2μm2~10μm10~63μm>63μm)开展研究,探讨海槽中段表层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物源和热液活动的指示。

    距热液喷口越近的表层沉积物,其FeCuZnPbBaAs等元素越富集。其中,T4站位沉积物为典型含金属沉积物。区内沉积物化学风化程度中等偏上,反映温暖湿润的环境,其母岩成分近似花岗闪长岩。样品稀土配分曲线整体较为平坦,部分样品显示与热液流体相似的正铕异常。结合(La/Sm)N(La/Yb)N比值的结果,初步判断研究区内表层沉积物的陆源组分主要来自于台湾岛与黄河。

    随着粒径增大,样品粒级子样中自生铁锰相的主、微量元素含量逐渐降低,<2μm粒级组分内元素含量最高。此外,各粒级自生铁锰相都表现出中稀土富集的特征。<2μm2~10μm粒级自生铁锰相明显富集热液来源的铝、钙等元素,且部分元素如PVCuCr等与Fe密切相关。结合铁锰氧化物三元图的判别结果,确定绝大部分子样中自生铁锰相受热液影响,为热液成因,少数为水生成因。

    自生铁锰相在形成过程中,从热液流体和海水中清扫稀土元素,使其负铈异常减弱。但细粒级子样(<2μm2~10μm)自生铁锰相的稀土元素总含量未随着与热液喷口间距离增加而升高。综合主量、微量元素和SrPb同位素特征,确定热液活动对沉积物元素组成影响明显,热液物质随流体的运移方式主要为悬浮移动。<2μm粒级中,自生铁锰相所记录的热液活动信号最强,且区内岩浆、沉积物体系均为该粒级子样的自生铁锰相的提供部分的Pb。各粒级子样自生铁锰相的稀土以及SrPb同位素指标显示,随子样粒度的减小,其自生铁锰相记录的热液信号逐渐增强,具体表现为:>63μm子样地球化学指标信号指示作用不明显;10~63μm子样中主要表现为黄河物质的信号;2~10μm子样中则为台湾河流和黄河的陆源物质信号;<2μm子样中可识别出冲绳海槽中段岩浆、热液信号和台湾陆源物质信号。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70715]  
专题海洋研究所_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魏杰瑞. 冲绳海槽中段热液区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指示[D].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1.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