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620 ka以来帝汶海西南部表层海水温盐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崔亦鹍
答辩日期2020-06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导师常凤鸣
关键词印度尼西亚穿越流 剩余海水氧同位素 海表温度 沉积物捕获器
学位名称工程硕士
英文摘要

印度尼西亚穿越流(Indonesian ThroughflowITF)控制了印度洋和太平洋间的水体与热量交换,显著影响着现代印太地区的气候和海洋环境,且在过去的区域水文条件演变过程中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有关ITF在轨道亚轨道尺度上的研究多限于末次冰期,对其在多个冰期旋回中的演变缺乏认识。帝汶海是ITF进入印度洋的主要通道之一,本研究利用位于ITF帝汶海出口处的IODP 363航次U1482钻孔(15°3.32ʹS120°26.10ʹE,水深1446 m)样品,通过浮游有孔虫Trilobatus sacculifer壳体的氧同位素和Mg/Ca分析,重建了620 ka以来帝汶海西南部表层海水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和剩余氧同位素(δ18Osw-iv)的变化。结合西太平洋暖池区、ITF流经区域、中高纬地区的其它记录,分析了近6次冰期旋回中区域表层水体温度和盐度的演变特征,探讨了其可能的影响因素。

620 ka以来,帝汶海西南部的SST呈现冰期低、间冰期高的特征,其演变具有显著的偏心率(100 ka)、斜率(40 ka)和岁差(23 ka19 ka)周期。其中,岁差信号可能主要来自ITF的源区以及其输运过程中季风、热带辐合带(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ITCZ)降水对其水体来源、强度和结构的影响。此外,当地太阳辐射、区域风场等局地因素的影响对SST的岁差信号也起到了加强作用。SST的斜率信号可能是来自于斜率控制下厄加勒斯流(Agulhas currentAC)向南大西洋的热量输运和鲁汶流(Leeuwin CurrentLC)向极暖水输送的变化。SST的偏心率信号则主要源自冰期旋回中全球海洋温度变化在低纬地区的响应。

620 ka以来帝汶海西南部,与海表盐度正相关的δ18Osw-iv呈现出冰期低、间冰期高的特征,且其变化具有显著的岁差(23 ka)和斜率(40 ka)周期。分析表明,研究区盐度受当地大气降水及河流输入影响较小,更多的是受ITF结构、强度以及海平面升降等因素的控制。岁差驱动下盛行风向的变换和ITCZ南北位移导致的降水强度变化显著影响了ITF结构与强度,从而令δ18Osw-iv呈现出显著的岁差周期。冰期旋回中海平面周期性的升降导致ITF通道连通性发生改变,作用于ITF结构与强度,使得δ18Osw-iv呈现出冰期低、间冰期高的特征。而斜率驱动下南半球经向温度梯度的周期性变化控制了ITF低盐水体通过鲁汶流的向极输运,从而导致研究区δ18Osw-iv呈现出40 ka的斜率周期。

对西太平洋布放沉积物捕获器潜标系统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实践中由于样品瓶脱落导致的样品丢失率高(20%左右)的问题,提出在开阔大洋等水动力较强的环境中布放沉积物捕获器时根据当地的洋流环境采取的加固措施并设计了一种样品瓶专用固定装置,以达到安全回收样品的目的。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64714]  
专题海洋研究所_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崔亦鹍. 620 ka以来帝汶海西南部表层海水温盐变化及其影响因素[D].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0.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