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新冠疫情期间青少年创伤后应激反应发展轨迹
作者张全
答辩日期2021-06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其他责任者刘正奎
关键词青少年 创伤后应激反应 轨迹类别 新冠肺炎疫情
学位名称理学硕士
其他题名Trajectories of post 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 among adolescents during the COVID 19 epidemic in China
学位专业应用心理学
英文摘要随着统计方法的进步和个体中心研究视角的出现,已有关于自然/人为灾害的研究证实了灾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反应发展的群体异质性,然而关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研究仍然鲜有探索。探讨新冠疫情期间青少年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发展轨迹及特征,并探索不同青少年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影响因素,为灾后心理援助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本研究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1个月后进行了为期1年的纵向调查,对湖北省某所中学的820名学生进行了追踪,这些学生在疫情初期均经历了湖北省的居家封闭隔离。追踪调查共进行了4次,分别在疫情爆发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进行,在第一次调查测量了创伤暴露和人口学变量,每一次调查均测量了创伤后应激反应。研究采用潜变量混合增长模型确定青少年创伤后应激反应发展轨迹,采用多元逻辑回归检验青少年创伤后应激反应发展轨迹的影响因素。疫情爆发一年内青少年创伤后应激反应整体呈下降趋势,且青少年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发展存在个体异质性。研究共发现了三类创伤后应激反应发展轨迹:心理韧性组(84.1%),故态复发组(8.2%)和心理恢复组(7.7%)。年级、创伤暴露程度、疫情爆发后的负性生活事件以及疫情爆发初期是否检出抑郁和焦虑是创伤后应激反应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较高年级和在灾害事件中具有较高创伤暴露程度的个体,以及灾难事件早期具有明显负面情绪和灾难事件后经历过多不良生活事件的青少年更可能呈现出恶性的创伤后应激反应发展模式。学校和社会需要在疫情期间重点长期关注具有这部分特征的青少年群体并给予适当的心理支持。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psych.ac.cn/handle/311026/39593]  
专题心理研究所_健康与遗传心理学研究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张全. 新冠疫情期间青少年创伤后应激反应发展轨迹[D].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2021.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