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疼痛敏感性与疼痛共情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任巧悦
答辩日期2020-06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导师胡理
关键词共情 疼痛 疼痛恐惧 疼痛焦虑 疼痛灾难化
学位名称理学硕士
其他题名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in Sensitivity and Empathy for Pain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学位专业认知神经科学
英文摘要

共情指个体对他人心理状态的敏感性,是社会互动中的重要能力,有利于个体生存。疼痛共情是共情中的一种,指个体对他人所遭受疼痛的感同身受。在前人研究中,人类的疼痛共情通常通过量表、行为范式和脑活动记录等方式予以评估,而动物的疼痛共情通常借由疼痛敏感性的变化来衡量。动物共情测量策略的潜在前提是:疼痛敏感性与疼痛共情高度相关。尽管一些行为学和脑影像学研究发现疼痛敏感性和疼痛共情存在共变关系,但疼痛敏感性和疼痛共情如何相互关联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通过三个相互关联的实验探究健康个体疼痛敏感性和疼痛共情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一考察个体的疼痛敏感性与特质共情的关系,以及疼痛相关心理因素在其中的作用。196名被试完成了量表和冷压痛测试。不同量表分别测量了被试的特质共情、疼痛焦虑、抑郁、疼痛灾难化和疼痛恐惧;冷压痛测试中的疼痛阈限和疼痛耐受反映了被试的疼痛敏感性。结果发现疼痛敏感性与共情关注和个人痛苦分数均正相关,而且疼痛焦虑、疼痛灾难化和疼痛恐惧在疼痛敏感性与情绪共情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提示疼痛敏感性越高的个体情绪共情越强,而且疼痛焦虑、疼痛灾难化和疼痛恐惧介导了两者的关系。

实验二考察个体的疼痛敏感性与状态性疼痛共情的关系,以及疼痛相关心理因素在其中的作用。50名被试完成了疼痛相关量表、冷压痛测试和疼痛共情脑电任务。被试在疼痛共情任务中对疼痛图片和非疼图片的疼痛强度、不愉悦度评分,以及事件相关电位波幅的差异反映了其疼痛共情。结果发现疼痛敏感性与疼痛共情任务中的疼痛强度、不愉悦度评分,以及P3、LPP成分的波幅均正相关;而且,疼痛恐惧在疼痛敏感性和疼痛共情脑电响应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表明疼痛敏感性越高的个体疼痛共情越强,而且疼痛恐惧介导了两者的关系。

实验三考察疼痛共情对自身疼痛感知的影响并检验其是否具有模态特异性。38名被试完成了疼痛共情影响感知的脑电实验。该实验以疼痛或非疼图片为启动刺激,以高、低强度的痛觉或听觉刺激为靶刺激,被试需要对靶刺激的强度、不愉悦度和新异性评分。行为结果发现疼痛共情启动提高了被试对高、低强度痛觉刺激,以及高强度听觉刺激的强度评分,但对低强度听觉刺激的强度评分无显著影响;疼痛共情启动还提高了被试对高、低强度刺激的不愉悦度和新异性评分。脑电结果发现疼痛共情启动提高了痛觉相关N2成分的波幅,但对听觉相关N2和P2成分以及痛觉相关N1和P2成分的波幅无显著影响。这些结果说明疼痛共情对后续疼痛和听觉感知均有增强作用,且对疼痛感知的增强作用有一定特异性。

本研究系统地从行为学和电生理层面考察了疼痛敏感性和疼痛共情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发现疼痛敏感性越高的健康个体疼痛共情越强,这可能是因为对自身疼痛和他人疼痛的加工涉及类似的心理表征,这些表征在一定程度上是疼痛模态所特有的。这些结果揭示了疼痛敏感性与疼痛共情的心理联系,支持了共情的共享表征模型,为利用疼痛敏感性量化疼痛共情提供了重要参考。

语种中文
页码69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psych.ac.cn/handle/311026/31765]  
专题心理研究所_认知与发展心理学研究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任巧悦. 疼痛敏感性与疼痛共情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D].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2020.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