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2017年基于荟萃分析的中国耕地撂荒时空特征
张学珍1; 赵彩杉2; 董金玮1; 葛全胜1
刊名地理学报
2019
卷号74.0期号:003页码:411
关键词中国 撂荒 荟萃分析 时空特征
ISSN号0375-5444
英文摘要当前耕地撂荒已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土地利用变化现象,对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为揭示1992-2017年中国耕地撂荒的时空特征及驱动机制,采用集成分析的思路,对县(市)域尺度撂荒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总梳理,从中提取撂荒时间、位置、规模(程度)、成因等信息,并进行了荟萃分析。结果发现:1992-2017年全国范围内有撂荒记录的县(市)共165个,主要分布于南方,集中分布区呈逆时针旋转90°的"T"字型,纵轴自北至南贯穿甘肃东南部、四川东部、重庆境内,直至贵州西部和云南北部;横轴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自西向东贯穿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其中,湖南、四川、安徽有撂荒记录的县(市)数量较多,分别为24个、23个、21个,其次是湖北、重庆、福建、甘肃、云南,均超过10个。"T"字型结构的形成经历两个阶段,大致以2010年为界,此前有撂荒记录的县(市)为102个,集中分布于沿长江中下游的东西向带状区域,形成横轴;此后新增63个县(市),集中分布于自甘肃东南部至贵州西部和云南北部地区的南北向带状区域,形成纵轴。撂荒格局的形成过程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农业劳动力析出基本同步。农业收益低和劳动力不足分别是86%和78%的县(市)撂荒形成的共性因素。
语种英语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52767]  
专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哈尔滨师范大学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张学珍,赵彩杉,董金玮,等. 1992-2017年基于荟萃分析的中国耕地撂荒时空特征[J]. 地理学报,2019,74.0(003):411.
APA 张学珍,赵彩杉,董金玮,&葛全胜.(2019).1992-2017年基于荟萃分析的中国耕地撂荒时空特征.地理学报,74.0(003),411.
MLA 张学珍,et al."1992-2017年基于荟萃分析的中国耕地撂荒时空特征".地理学报 74.0.003(2019):411.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