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滨海平原新石器遗址的时空分布格局海平面变化控制下的地貌演化与人地关系
郑洪波1; 周友胜2; 杨青1; 胡竹君2; 凌光久2; 张居中3; 顾纯光3; 王颖颖2; 曹叶婷2; 黄宪荣2
刊名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8
卷号048期号:002页码:127
ISSN号1674-7240
英文摘要中国东部滨海平原史前文化遗址分布密集,是中国最重要的新石器文化区之一,也是稻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区,环境变化记录丰富,为研究过去"人-地关系"提供了重要素材.本文统计了史前和商周时期遗址2000余处,其中年代确定的新石器遗址655处.利用DEM和GIS分析方法,对遗址点的时空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发现遗址数量的变化和时空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区域地貌的演化(尤其是海岸线的变化),而区域地貌的演化又受控于全新世海平面变化.早全新世早期,遗址零星分布于浙东山间盆地,远离海洋.在约9-7ka期间,中国东部滨海平原区(包括陆架区)广泛海侵,其西南和南侧为滨海的低山及岛屿,为新石器人类提供了有限的生存空间,文化类型中含有明显的"海洋成分".7ka前后是全新世海平面变化的重要转折期,海平面接近于(但是低于)现在的高度.约7ka之后海平面上升速率大幅度降低,而此时流域沉积物供给丰富,因此快速淤积成陆,海岸线东撤,陆域面积的扩大为新石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由于中国东部滨海平原区地势平坦,海拔很低,河网密布,又处于黄淮、江淮和钱塘江等大河的下游洪泛区,容易受到极端气候环境事件的袭扰,从而影响新石器文化的分布、迁移和演替.
语种英语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83276]  
专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作者单位1.云南大学
2.南京师范大学
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4.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郑洪波,周友胜,杨青,等. 中国东部滨海平原新石器遗址的时空分布格局海平面变化控制下的地貌演化与人地关系[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8,048(002):127.
APA 郑洪波.,周友胜.,杨青.,胡竹君.,凌光久.,...&吴文祥.(2018).中国东部滨海平原新石器遗址的时空分布格局海平面变化控制下的地貌演化与人地关系.中国科学地球科学,048(002),127.
MLA 郑洪波,et al."中国东部滨海平原新石器遗址的时空分布格局海平面变化控制下的地貌演化与人地关系".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048.002(2018):127.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