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冰1h复杂动力学行为的微观机制研究
作者陈昱羽
答辩日期2021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黄晨光
关键词冰1h 冲击载荷 反常温度效应 微观结构演化 氯化钠杂质 分子动力学模拟
其他题名Micromechanical study on the complex dynamic behavior of ice 1h
学位专业固体力学
英文摘要

水冰作为天然存在的固体物质,广泛分布于地球极地地区与太阳系内许多低温星球的地表,其在冲击等动态载荷作用下的失效行为对海洋资源开发、极地武器布局以及地外生命探测都具有重要意义。冰动力学是一个复杂而又古老的课题,目前相关的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多是基于唯象的本构模型,无法准确反映冰在动态载荷作用下表现出的温度、应变率、多级相变以及杂质作用的复杂耦合效应。在实验的基础上明晰冰晶在上述不同影响参数下的微观变形机制是准确理解冰动态失效行为的必由之路。本文以在动力学实验中观察到的诸如冰在低温条件下散失温度敏感性等反常现象为基础,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手段得到了冰晶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应力波传播衰减途径及温度演化规律;报导了一个在压缩波作用下形成的五边形七边形缺陷;测得了水冰动态拉伸强度的反常温度效应,并结合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缺陷演化、损伤形式以及断口形貌等微观失效机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此外,还评估了溶解氯化钠浓度对水冰动态压缩强度的影响规律和杂质原子的作用机制。本文的主要内容有:

1)使用动量镜法模拟了柱状冰1h模型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微观力学响应。模型在冲击过程中形成了固固相变和固液相变两种明显的相变形式;当模型在163 K以上温度弛豫时,发现了冰晶格在第一道压缩波作用后形成由大量五边形七边形缺陷堆积而成的损伤区域;分析了该缺陷在晶胞尺度范围内的演化规律和温度依赖性,其结果显示缺陷的临界生成压力在163 K以下突然增强,由此解释冰在动态压缩实验中表现出的反常温度效应。

2)测得了冰1h73 ~ 215 K温度区间内的动态拉伸强度,其结果表明冰的动态拉伸强度存在与动态压缩实验中类似的温度不敏感区间:按照温度从高到底的顺序,可以将冰动态拉伸强度的温度效应分为四个作用机制不同的区域,分别是缺陷敏感区(163 ~ 215 K)、损伤熔化竞争区(117 ~ 163 K)、颗粒增强区(100 ~ 117 K)和韧脆转化区(73~ 100 K);综合考虑了体系损伤密度、断口形貌、碎裂区颗粒破碎程度以及韧脆转化机制对上述四个温度区间做出了机理性的解释。

3)比对了TIP4P/2005TIP4P/ICESPC/E三种不同水分子模型对冰动态压缩强度的估计,并依据势函数的熔点性质对弛豫温度进行了修正;使用TIP4P/2005模型模拟了纯水冰和氯化钠掺杂冰(溶解氯化钠数目1 ~ 5)在弛豫温度200 K和应变率3×108 s−1下的动态压缩强度。结果显示冰的动态压缩强度随着杂质浓度的升高而下降;较之纯水冰,杂质冰的熔化会更早的触发且不由切应力引导,而是由压应力集中在缺陷位置而形成的局部高温区域触发熔化。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dspace.imech.ac.cn/handle/311007/86542]  
专题力学研究所_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2012-)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陈昱羽. 冰1h复杂动力学行为的微观机制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1.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