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大质量恒星形成区G10.6−0.4 的天体化学研究
作者黄伟豪
答辩日期2018-06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上海
导师安涛 ; 秦胜利
关键词大质量恒星形成区, 旋转温度, 丰度, 物理条件, 化学条件
其他题名Astrochemical study of the massive star forming region G10.6−0.4
学位专业天体物理
英文摘要
摘要
大质量恒星的形成由于高的尘埃消光、相对稀少、快速的演化,在相对孤
立环境中很少形成,并且相互影响复杂,导致观测困难以至于对大质量恒星的
形成机制的很多细节还没有清晰的物理图像。通过长期的研究发现,大质量恒
星的形成与它相邻的物理和化学环境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通过对大质量恒星
形成区的物理和化学特性的研究,可以间接地得到大质量恒星形成的一些信息,
并从这些信息推动大质量恒星形成的理论的发展,因此对这些大质量恒星形成
区的谱线观测和分析是具有实际的意义。本论文针对典型的大质量恒星形成区
G10.6−0.4 开展的主要工作如下:
(1)对G10.6−0.4 的SMA 望远镜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处理,得到了该区域
的连续谱的一些物理参数和图像,并且从连续谱的峰值位置抽取谱线。这个过
程中,我们对数据进行了校准,也去掉了一些干扰的噪声。
(2)使用XCLASS 对抽取的谱线的化学成分进行认证,同时对已经认证
好的分子种类的跃迁谱线进行模拟,获得一个较为合理的物理参数。然后对大
于或等于三个跃迁线的分子进一步使用MAGIX 寻找最优解,进一步得到与实
际观测更为合理的结果。
(3)对检测到的分子种类的参数进行分析,包括相关分子的丰度比值,形
成机制和形成路径等,最后我们提取具有代表性的分子种类去对比银河系中具
有参考意义的大质量恒星形成区,得出G10.6−0.4 和对比目标的物理和化学条
件的异同。
通过上述的工作,发现大质量恒星形成区G10.6−0.4 的分子的旋转温度范
围约为96K 到178K,且柱密度范围大约为2.0×1014 到3.7×1017cm−2。从分
析中得到该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目前正处于富氧往富氮的阶段,丰度比值符合银
河系中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的统计规律。通过对比不同的大质量恒星形成区,发
现G10.6−0.4 和W51 North 的物理和化学条件是类似的。
语种中文
学科主题天体化学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119.78.226.72/handle/331011/29847]  
专题上海天文台_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学位论文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黄伟豪. 大质量恒星形成区G10.6−0.4 的天体化学研究[D]. 上海.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8.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