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潜育性土壤水稻生态育种技术
李达模 ; 唐建军 ; 李阳生 ; 周建林 ; 冯双华
1995
获奖类别中科院科技进步奖
获奖等级三等奖
中文摘要针对我国南方潜育性低产稻田土壤面积大、产量低而不稳的难题,运用比较生理生态学原理,采用潜育性低产稻田筛选与人工模拟逆境土壤Fe2+毒营养液水培筛选相结合的方法,首先确立了水稻耐潜育性土壤的5个形态及生理、生态学鉴定指标,即:①分蘖早期茎蘖增长速率;②分蘖后期单株干物质产量;③幼穗分化期根系生长量、根系氧化力和脯氨酸含量;④乳熟初期剑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光合强度;⑤成熟后期落色与早衰程度及单株经济性状和稻谷产量,分别计算得出“潜育受害指数”(GDI),以其大小评价品种(组合)的耐性强弱。再通过选择主体亲本(母本),进行有性杂交,结合远缘花粉诱变(含外源DNA导入技术)、三系杂交优势利用、花药培养与体细胞突变体筛选等育种技术进行耐潜育性水稻新材料选育,经8年多的艰苦努力,培育出了优异种质材料“远诱1号R”(88-132-104R)、杂交稻新组合“常优88”、“汕优88”、“金优88”、“金优22”、“科长89-113”和花培新品种“花8504”等耐潜育性土壤水稻优良品种、品系及杂交稻组合,累计推广种植136万余亩,增产稻谷8000万公斤,增产经济效益达1亿余元。 国内同行专家鉴定认为,本项研究运用比较生理生态学原理,采取多学科交叉(遗传学、育种学、农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生态学等)和综合育种技术(有性杂交、远缘花粉诱变与外源DNA导入、三系杂交优势利用、花药培养与体细胞突变体筛选等),率先在我国建立了“耐潜育性土壤水稻新型育种技术体系”,具有开拓性,其研究成果具国内领先水平。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成果
源URL[http://159.226.152.9/handle/343003/612]  
专题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_亚热带所知识产出(1978-2005) _成果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李达模,唐建军,李阳生,等. 耐潜育性土壤水稻生态育种技术. 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5.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