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平谷上宅遗址磨盘磨棒功能分析:来自植物淀粉粒的证据
杨晓燕; 葛全胜
2009
关键词淀粉粒分析 磨盘磨棒 上宅遗址 北京平谷
ISSN号1006-9267
摘要关于史前考古遗址出土的磨盘和磨棒的功能,一直众说纷纭.过去一直认为是一种加工谷物的农具,近年来虽有异议,但缺乏直接证据.本文利用淀粉粒分析对北京平谷上宅遗址(7500~7000 cal a BP)出土的一件磨盘和一件磨棒进行了研究.从石器表面残留物上提取出的淀粉粒,可分为9类12种.在可鉴定的淀粉粒中,最多的是来自栎属(Quercus)果实(橡子)的淀粉粒;其次是来自粟(Setaria italica)的淀粉粒.栎属中包括蒙古栎(Q.mongolicus)、麻栎(Q.acuttssima)和槲树(Q.dentata)的淀粉粒,另有一定数量的黍(P.miliaceum)和小豆属(Vigna)淀粉粒,其余杂草类及可能为块茎类的淀粉粒无法更进一步鉴定归属.磨盘磨棒上植物种类的多样性表明这些器物不是只用来加工谷物,更不能作为农业出现的标志.这些石器被用于加工各种需要碾磨和脱粒的植物果实或者块茎.同时磨盘磨棒上的植物组合也反映了7000年前,北京平原上人类社会的经济方式以采集与农业并重,日常饮食包括了粟、黍、橡子以及一些块茎类和杂草类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当时的气候条件较今温暖湿润.
出处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9页:1266-1273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中文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3262]  
专题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历年回溯文献
所领导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杨晓燕,葛全胜. 北京平谷上宅遗址磨盘磨棒功能分析:来自植物淀粉粒的证据. 2009.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