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饮用水中嗅味物质的识别和活性炭吸附研究
作者于建伟
学位类别博士
答辩日期2007-06-01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杨敏
关键词嗅味 致嗅物质 嗅味层次分析 感官气相色谱分析 活性炭吸附 均 相表面扩散模型 2-甲基异莰醇 土臭素 Off-flavor Odor compound Flavor profile analysis Sensory gas chromatography (GC) analysis Activated carbon adsorption Homogeneous surface diffusion model (HSDM) 2-Methylisobornel (MIB) Geosmin
其他题名Study on the identification and activated carbon adsorption of flavor causing compounds in drinking water
学位专业环境工程
中文摘要嗅味一直是饮用水水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水质管理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由于水源水质恶化,我国饮用水中出现嗅味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引起了消费者的 高度关注,针对饮用水中致嗅物质的识别鉴定与控制研究十分必要。本研究建立 了将感官闻测与仪器分析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并利用该技术对国内若干代表性水 源中嗅味物质的种类与浓度水平进行了分析调查,同时针对2-甲基异莰醇(MIB) 和土臭素(geosmin)两种典型致嗅物开展了活性炭吸附机理与应用研究,取得 以下进展: 1.建立了用嗅味层次分析法评价水样嗅味类型与强度,利用蒸馏萃取-感官 气相色谱法进行致嗅物质的最终定性与定量的嗅味分析评价方法。利用该方法对 国内若干代表性水源进行调查,发现水库与河流水源中生物代谢产生的致嗅物以 MIB 为主,在河流水系中同时存在多种人工化学品致嗅物,其中包括一种美国 EPA 规定的环境优先污染物; 2.系统研究了粉末活性炭(PAC)的表面特性与其对MIB 和geosmin 吸附 性能之间的相关性,发现MIB 及geosmin 的吸附容量与活性炭的微孔体积呈直 线相关关系,微孔体积可以作为选择用于嗅味去除的PAC 的一项重要指标;对 PAC 吸附MIB 及geosmin 过程中原水水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水中TOC 或 UV254 值越大,所需PAC 投量越大; 3.针对某水厂不同使用周期的颗粒活性炭(GAC)进行了MIB 和geosmin 吸附性能评价,发现长时间使用后GAC 仍然具有一定的微孔体积,表明GAC 对这类小分子有机物的吸附位不同于水中天然有机物,使用1、2、3.5 年GAC 的残留MIB 吸附能力分别为新炭的81 %、69 %和47 %,残留geosmin 吸附能力 分别为97 %、94 %和70 %; 4.针对M 水库出现较强嗅味的情况,与供水部门合作进行了嗅味应急处理 研究,发现当原水MIB 浓度超过40 ng/L 时,某水厂原有的GAC 工艺已经不能满足嗅味控制要求,需要同时投加PAC 进行应急处理,并成功地利用均相表面 扩散模型进行了最小PAC 需求量预测
语种中文
学科主题水处理工程
公开日期2010-05-24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rcees.ac.cn/handle/311016/177]  
专题生态环境研究中心_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于建伟. 饮用水中嗅味物质的识别和活性炭吸附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7.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