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转型期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作者王毅
学位类别博士
答辩日期2009-06-04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孙鸿烈 ; 赵景柱
关键词转型期 可持续发展 战略研究 中国 tansitional perio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ic studies China
其他题名A Study of Chin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Transitional Period
学位专业生态学
中文摘要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问世已经20年了,这一阶段也是人类反思自身发展的不断演变进化的过程。20年来,一方面,我们看到可持续发展在全球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美国、加拿大、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区域以及中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先后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缺少强制性的法律规范,一些国家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性进展十分有限,所提出的好高骛远的目标难以实现,仍无法摆脱不可持续的发展轨迹,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并没有完全兑现支持发展中国家的承诺,环境和发展的冲突还在加剧,消除贫困的任务依然艰巨。 中国是最早参与《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编写的国家之一。1996年,可持续发展被正式确定为国家的基本发展战略之一,可持续发展已从科学共识转变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具体行动,并制定了多项法律法规,成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同时,各部门的可持续发展工作也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尽管可持续发展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清洁、安全、公平和更富竞争力与活力的发展前景,但是当前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背景与十多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还必须克服许多已经存在和正在形成的发展与环境方面的诸多挑战。 随着科学发展观与和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以及我国经济、科技实力的明显增强,节约资源与环境保护工作正逐渐主流化,成为转变发展方式和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体而言,“十一五”规划所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给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带来了真正的机遇。我们能否抓住机遇、克服障碍、发挥优势、使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增长逐步脱钩,我们能否在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中率先完成工业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将是对我们信心、智慧、能力和行动的巨大考验。 本研究采取系统分析与综合集成方法,将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和案例考察相结合,通过构建社会经济系统的功能性成长与结构性变化互动的理论模型,探索中国可持续发展在转型期的历史轨迹、发展趋势。研究的时间尺度是过去20年,重点放在近10年的发展变化。研究的内容是从传统发展模式及其系统结构过渡到可持续发展模式和系统的过渡过程中,各相关要素或领域出现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方式。本研究将沿着问题导向和制度、政策演变两条主线展开,分别针对农业、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水资源、能源、交通、气候变化等部门或领域进行具体剖析,从整体上探讨转型期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特征、演变规律、未来行动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形成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以及相关的制度建设和政策建议。 可持续发展政策领域的重大转变 追溯起来,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政策都有30年以上的历史,回顾这些政策的发展进程也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从满足基本需求向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变的过程。而真正发生重大变化的,还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被引入之后。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以及自然界越来越强烈地报复我们过去不适当的开发行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全方位转型的大背景下,我们对资源、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治理思路和发展战略也在发生根本性变化。近十年来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领域都出现了重要转变。如:  从人口控制向人力资源开发转变;  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  从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  在环境保护领域,要实现三大历史性转变;  从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  从单纯环保向节能减排的主流化政策转变、建设节约型社会转变。 可持续发展政策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加大力度进行调整并逐步解决。  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宏观协调能力有所降低。  新型工业化的理念虽先进,但至今缺失可借鉴的经验和可操作的模式。  可持续城镇化的道路尚未确立。  虽然节能减排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其目标和成本有效值得进一步探讨。  近10年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及其政策设计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方向,但工程及其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需要不断完善。  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基本制度安排和政策保障不足,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也需要同时实行转型。 从某种意义上讲,可持续发展问题并非单纯的技术问题,而首先应该是治理(governance)问题。解决治理问题需要转变管理思路,把管理体制改革、制度建设与创新、相互配套的综合政策手段放在突出地位,加强跨部门、跨行政区及各利益相关方的有效协调与合作,充分发挥各利益主体的功能与作用。良好的治理结构与资源安全保证和环境质量改善是高度相关的,有效的制度安排、综合性政策选择与渐进的政策目标是同时实现经济增长和提高资源环境绩效的基本保障。 各国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和政策走向 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政府及其政治领导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的政府管理体制是改善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而实现“良治”(good governance)是政府、企业与社会共同管理好公共资源的最有效途径。建立国家层面的可持续发展协调机构, 采取综合的政策取向,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主流化政策,促进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的转变,以及加强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和建立伙伴关系,成为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作法。 战略选择、优先行动与政策建议 为了完成转型期可持续发展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我们需要做的是进一步加强政府各部门的领导和协作,建立更广泛的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合作伙伴关系,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更长远目标入手,重视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建设,改善政策执行的环境,提高政策效率,加强资源环境监管,采取有效的优先行动,克服可持续发展的难题,使我国的现代化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以下针对可持续发展涉及的法律法规、管理机构、政策手段、公众参与等政策领域,提出改革与发展的建议和优先行动。  统筹考虑法律法规的修订。近期,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调整,使之适合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要求,以解决跨部门、跨行政区的可持续发展难题。  在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领域,如能源、环保、交通等领域优先开展“大部制”试点,合并原来分散在各部门中的相关政府职能,以解决职能交叉、多头管理、行政低效等问题。同时,通过建立统一监管机制、协调机制、综合决策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需要在国务院层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协调机制,以确保管理体制的正常运转和目标的实现,从而比较完整地体现可持续发展工作的统一性、综合性和协调性的要求,以实现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转变发展方式等可持续发展优先目标。  将“低碳发展”和节能减排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导向型社会”。由于低碳发展道路涉及复杂的政策目标,应采取相对谨慎的态度认真应对,加强综合研究,权衡发展与气候变化的不同政策目标,适时取舍,并从政府的政策制定以及企业行动中获得实践知识,从而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性调整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  为了发挥政策组合的作用,防止各自为政的政策制定,应该对现有的各类政策及其执行环境进行综合评估,从相对长期的角度分析不同政策的利弊与先决条件,认真总结政策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处理好增长、环保、就业、替代生计、企业竞争力等因素的相互关系,明确政策目标,减少政策的重复性,采取最成本有效和可操作的经济激励手段。  开展流域综合管理的试点示范。实施流域综合管理是解决流域性资源环境问题、平衡流域经济开发与生态保护目标的重要政策措施。流域综合管理需要从流域立法、综合规划、流域性政策等多方面入手,建立流域综合管理的框架,因地制宜,通过试点示范,总结和推广流域综合管理的经验。  完善信息系统建设,建立综合信息平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信息是制定政策的基本依据,通过信息监测、系统评估及相应的科学研究,了解资源环境问题的基本情况,帮助我们认识存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为问题的解决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 在相关立法中加强对社团组织、公民等非政府主体参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管理的权益规定,出台具体的利益相关方参与和公众参与的程序性规定。  积极推动环境公益诉讼。任何公民和社会团体都可以对不履行法定职责的管理机关或者污染、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提起公益诉讼,并采用“举证责任倒置”制度。  扩大公众知情权。推行政务公开,实行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项目审批、案件处理等政务公告公示制度。完善相关政府网站,公开发布环境质量、环境管理等信息,使公众与NGO可以更容易获得资源环境基础信息、管理决策与规划执行的相关信息。依法推进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如公布企业使用的有毒物质清单。
语种中文
学科主题系统生态学
公开日期2010-06-18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rcees.ac.cn/handle/311016/381]  
专题生态环境研究中心_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王毅. 转型期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9.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