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岷江干旱河谷植被控制土壤侵蚀的多尺度效应研究
作者徐宪立
学位类别博士
答辩日期2008-05-01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马克明 ; 傅伯杰
关键词生态系统恢复 植被-土壤协同进化 土壤质量 水土流失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 Ecosystem restoration Co-evolution of vegetation and soil Soil quality Water erosion dry river valley of Upper Minjiang River Basin
其他题名Effects of vegetation on soil erosion at multi-scales in dry river valley of the Upper Minjiang River Basin
学位专业生态学
中文摘要岷江上游尤其干旱河谷区的植被退化、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多尺度和综合性的生态系统恢复及其水土流失控制研究非常迫切。本文以生态恢复与水土保持为目标,基于植被-土壤协同进化和等级体系理论,从景观、群落和物种三个层次开展了植被与水土流失、土壤质量之间关系的系统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在景观水平,为了控制水土流失,可将该地区>25°的耕地直接弃耕自然恢复到中覆盖度草地;同时加强灌丛和疏林地草本层的恢复和重建。用地调整后,平均侵蚀强度可降低为19.5 t ha-1 a-1,比1986、1995和2000年分别减少54%、53%和69%。产沙分别减少76%、76%和81%。 2)在群落水平,综合多种多元统计方法,提出了四个步骤的一个分析程序,能够逐步揭示出该地区植物多样性主要与土壤水分有关,与一些地形指标(ASP和TW)关系也很密切;而土壤水分主要与土壤粘粒含量有关;各个群落的植被覆盖因子,即控制土壤侵蚀的效益,表现为金花小檗-四川黄栌灌丛>绣线菊-对节刺灌丛>莸灌丛>羊蹄甲-狼牙刺-橿子栎灌丛>小花滇紫草-川甘亚菊灌丛;相应地,各群落底部的土壤质量综合指数表现为金花小檗-四川黄栌灌丛>莸灌丛>绣线菊-对节刺灌丛>羊蹄甲-狼牙刺-橿子栎灌丛>小花滇紫草-川甘亚菊灌丛。 3)在物种水平,选择铁杆蒿、川甘亚菊和金花蚤草(Artemisia gmelinii; Ajania potaninii; Pulicaria chrysantha)三种形态明显差异的物种,研究植物形态与土壤质量、水土流失的关系,发现两种草本植物A.gmelinii 和 P.chrysantha枯枝落叶较多且容易落地,进入土壤会改善土壤环境,能够有效减少水土流失;而A.gmelinii 的减流效益比P.chrysantha更好,主要是P.chrysantha 叶片大,一旦落地,冠层就变得稀疏,拦截降雨的能力明显下降。因此,植株低矮、叶片小而冠层密、以及落叶都有利于改善土壤质量和减少水土流失,是在选择生态系统恢复物种的过程中应该重视的形态指标。
语种中文
学科主题景观生态学
公开日期2010-05-26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rcees.ac.cn/handle/311016/209]  
专题生态环境研究中心_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徐宪立. 岷江干旱河谷植被控制土壤侵蚀的多尺度效应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8.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