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北京大学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大气细颗粒物在人体不同部位沉降特性研究
郑玫 ; 李小滢 ; 闫才青 ; 蔡靖 ; 朱怡芳 ; Regan F.Patterson
2012
关键词细颗粒 人体内沉降特性 MPPD模型 粒径分布 北京 交通源
英文摘要在中国大气细颗粒物(PM2.5)与灰霾现象的频繁发生密切相关,其对健康的影响已受到全世界的普遍关注.研究发现,大气细颗粒物与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机理上,而针对颗粒物在人体内的沉降特性研究较少.Multiple-Path Particle Dosimetry Model (MPPD)是由美国哈姆纳健康科学研究院(CIIT)和荷兰国立公共健康与环境卫生研究所 (RIVM)共同研发,用于研究不同粒径颗粒物在人体头部、气管、肺泡内的沉降百分比的一种数学模型,可用于推算颗粒物在人体内沉降的数量和质量.本研究中选取灰霾高发期的冬季(2011 年12 月)和新粒子事件频发的春季(2012 年4 月),利用高分辨率快速电迁移率粒径谱仪FPMS 观测北京交通源附近大气颗粒物的粒径谱分布特征,运用MPPD 模式分析不同粒径颗粒物在不同暴露人群体内的沉降差异,进行了不同季节、不同地区受交通源主导控制的环境条件下,粒径在5.6~560nm 范围内的颗粒物在人体内沉降特性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大气颗粒物在人体内的沉降部位以及沉降量主要受颗粒物粒径大小的影响.粒径<300nm 的大气细颗粒物在人体内的沉降量随着粒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并主要沉降到肺泡内;而当颗粒物粒径>300 nm 时,在人体头部的沉降量逐渐增加,并超过在肺泡内的沉降量.(2)相比于成年人,儿童更易受到细颗粒物污染的影响.在相同的大气颗粒物浓度下,沉降到儿童体内的颗粒物总数量与质量均远大于成年人.(3)颗粒物在人体内的沉降量与性别的关系不大.相同环境下,沉降到女性体内的颗粒物数量或质量仅略大于男性,但无明显差异.(4)在北京,不同季节时人们受颗粒物污染影响的差异较大,在冬季沉降到人体内的颗粒物总量高于春季;但在春季,沉降到人体内的粒径小于10nm与大于100nm 的颗粒物的量要高于冬季.(5)同为受交通源影响显著的国际大都市,北京交通干线附近暴露人群体内沉降的颗粒物总数量为洛杉矶的1.5 倍,而总质量则高达洛杉矶交通干线附近人群体内颗粒物沉降量的3 倍;颗粒物在北京人群体内不同部位的沉降量均明显高于洛杉矶人群体内相同部位的沉降.; 0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其他
源URL[http://ir.pku.edu.cn/handle/20.500.11897/331838]  
专题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郑玫,李小滢,闫才青,等. 大气细颗粒物在人体不同部位沉降特性研究. 2012-01-01.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