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新疆天文台  > 研究单元未命名  > 研究生
题名银河系大红外尘泡N24周围的分子云环境与恒星形成
作者李旭
答辩日期2019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加尔肯·叶生别克
关键词大质量恒星形成,星际介质,电离氢区,红外尘泡,分子云,外向流 Massive star formation,interstellar medium,H II region,infrared bubble, molecular cloud,outflow
学位名称理学硕士
其他题名Molecular environs and triggered star formation around the large Galactic infrared bubble N24
学位专业天体物理
英文摘要银河系中普遍存在着来自大质量恒星的反馈活动,这些反馈活动伴随着大质量恒星的形成与演化过程而产生,并通过不同种方式作用于星际介质上。小尺度而言,它可以决定恒星形成的最终质量。大尺度上,它可以影响其所在的分子云环境,进而触发或抑制周围恒星的形成。作为反馈活动的典例,电离氢区的膨胀对银河系内恒星的形成有着深刻影响。 本文主要围绕银河系大红外尘泡N24周围的分子云环境与恒星形成而展开,利用公开的2MASS、Spifzer、Herschel、ATLASGAL及MAGPIS等由近红外到射电波段的数据对尘泡N24周围的尘埃分布及物理特性开展了多波段研究。使用Clupfind2d算法,我们在尘泡壳层上证认了23个致密团块,其大小和质量分别在0.65-1.73pc和600-16300M。范围内。同时,我们利用南山26米射电望远镜对NH2(1,1)和(2,2)进行了观测,并结合GRS13CO(1-0)数据,研究了尘泡N24上的分子云环境及其物理特性。通过对这23个致密团块的动力学温度与引力稳定性的研究,表明它们其中的几个处于引力坍缩状态,而这些团块的质量-半径分布以及团块上YSOs的SED拟合结果则进一步表明N24的壳层是一个正在形成大质量恒星的区域。作为大质量星的反馈影响,我们在大质量年轻星Y3所在的HII区,利用GRS18CO(1-0)的线翼,发现了一个明显的外向流的存在。最后,我们对比了尘泡N24的动力学年龄以及分子云碎片化的时间尺度,并结合壳层上高丰度的YSOs与致密团块,认为“扫集-坍缩”模型是尘泡N24膨胀触发恒星形成的主要机制。然而,在尘泡的边缘,一些RDC及亮边云的存在,则进一步表明“辐射内爆”模型在N24壳层上也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语种中文
页码66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xao.ac.cn/handle/45760611-7/2715]  
专题研究生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李旭. 银河系大红外尘泡N24周围的分子云环境与恒星形成[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9.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