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植被恢复和淤地坝建设对黄土高原地区侵蚀产沙的影响
作者李佳星
答辩日期2018-06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冯晓明
关键词土壤侵蚀,产沙量,坡面-沟道措施,植被恢复,淤地坝建设 Soil Erosion, Sediment Trapping, Synergistic Hillslope-gully Measures, Planting Of Forests, Dam Construction
学位名称理学硕士
其他题名The impact of planting of forests and construction of check dams on soil erosion and sediment yield on the Loess Plateau
学位专业生态学
英文摘要

      土壤侵蚀是目前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它会对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破坏。土壤侵蚀会造成土地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并且也会导致泥沙和污染物进入河道,从而造成水体和农田的退化。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是世界上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有效的土壤侵蚀控制措施可以治理侵蚀问题,提高拦沙效率,对生态系统保护至关重要。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我国政府在黄土高原地区开展了一系列侵蚀治理措施,大体可以分为坡面措施和沟道措施。本研究评估了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控制措施在控制土壤侵蚀及产沙方面的有效性,尤其是坡面上的植被恢复和沟道上的淤地坝建设,对指导水土保持措施优化配置和黄土高原生态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布式侵蚀模型Water and Tillage Erosion Model/Sediment Delivery Model (WATEM/SEDEM),本文模拟了黄土高原1980-2015年四个年代的侵蚀速率、沉积速率和产沙量。结果表明,土壤侵蚀及沉积速率在1980s-2010s阶段比较稳定,在2010s阶段发生明显下降。相比于2000s,在2010s侵蚀速率>25 t ha-1 yr-1的区域减少了1.54%,其中侵蚀速率>150 t ha-1 yr-1的区域面积减少最多,下降了0.64%,侵蚀速率<10 t ha-1 yr-1的区域面积增加近1%,侵蚀速率高的区域面积明显下降,大多转变为侵蚀速率低的区域,并且主要转变为了侵蚀速率<10 t ha-1 yr-1的区域。黄土高原侵蚀沉积空间特征变化同样在2010s阶段变化最为明显,变化区域主要集中在黄土高原中部丘陵沟壑区。产沙量在近四十年间发生过两次明显的下降,一次是1980-1999年,另一次是2000-2015年。之后,本文计算了植被恢复和淤地坝建设在不同年代对土壤侵蚀及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年代,导致土壤侵蚀及产沙下降的主要因素是不同的。在1999年之前,淤地坝建设是导致产沙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淤地坝建设对产沙量下降的贡献率达到了49.3%。在1999年之后,大规模的植被恢复是造成产沙量下降的主导因素,并且植被恢复的影响在2010年后达到峰值,贡献率达到了65.8%。淤地坝建设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较小,植被恢复是造成土壤侵蚀下降的主要原因,并且贡献率呈现上升趋势,在2010s贡献率达到了64.5%。黄土高原侵蚀治理措施的实施不仅要考虑到植被恢复和淤地坝建设拦沙效应的变化趋势,同时也要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和不同侵蚀治理措施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本文不仅在黄土高原大区域尺度上开展长时间序列的土壤侵蚀研究,揭示了区域尺度上侵蚀产沙的时空变异特征,同时辨析了植被恢复、淤地坝建设及气候因子对黄土高原区域尺度上侵蚀产沙分别的影响,为黄土高原侵蚀治理措施的有效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语种中文
页码83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rcees.ac.cn/handle/311016/41473]  
专题生态环境研究中心_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李佳星. 植被恢复和淤地坝建设对黄土高原地区侵蚀产沙的影响[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8.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