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动作镇痛的时间和空间效应及其脑机制
作者姚欣茹
答辩日期2019-05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导师胡理
关键词动作镇痛 脑电 时间效应 空间效应 时频分析
学位名称理学硕士
其他题名Temporal and Spatial Effects of Movement-induced Analgesia and Its Cerebral Mechanisms
学位专业应用心理
英文摘要

疼痛是一种同时受心理和生理影响的复杂的感觉和情绪体验,因药物镇痛的局限性和易依赖性,当前对于非药物镇痛的研究吸引了来自多个领域研究者的关注。甩手动作镇痛作为一种下意识的日常镇痛策略,其神经机理尚未明了。为探究动作镇痛的特征及其脑机制,本研究通过系列实验对比了甩手和非甩手后一定时间内,被试对激光诱发疼痛的感受性变化及其脑响应。研究一发现当给予被试相同物理强度的刺激,其在高频甩手后对疼痛刺激的评分要显著低于无动作条件,证实了动作的镇痛作用。研究二进一步探究了在刺激手动作后不同间隔时间 (1s, 15s, 20s, 30s)施加疼痛刺激对疼痛评分的影响,结果发现间隔is时个体对疼痛强度评分最低,且随着间隔时间增加,疼痛强度评分有回升趋势,证明动作镇痛效果的时间效应。研究三中通过对比运动刺激手和非刺激手,考察了动作镇痛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被试只在运动刺激手的条件下,对疼痛的强度评分才会出现降低,说明动作的镇痛范围是局部的,即存在空间效应。最后,研究四利用脑电技术,同时探究了动作镇痛的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及其脑机制。行为学上,我们得到了与上述实验趋势一致的结果。在脑电时域结果上,相比于其他条件,被试对刺激手动作后is施加的疼痛刺激的脑响应(N1和N2-P2)幅度最小,这为行为学结果提供了神经基础;在时频域结果上,S1条件(刺激手甩手之后is施加疼痛刺激)下LEP幅度显著低于S15(刺激手甩手之后15s施加疼痛刺激)、CS15(非刺激手甩手之后15s施加疼痛刺激)和Ctrl条件(没有甩手动作的基线条件),这与时域结果相一致;对于a-ERD和刺激前的Pre-alpha, Pre-beta, S1条件和CS1条件(非刺激手甩手之后is施加疼痛刺激)下振荡幅度均呈现相同模式,而S15和CS15两个条件下振荡幅度也呈现相同模式,与S1和CS1的振荡趋势与之相反。上述结果表明:(1)动作具有镇痛作用,且这种镇痛作用随时间增长而减小,是一种即时的镇痛,具有时间效应;(2)动作镇痛是一种局部镇痛,具有空间效应。(3)动作镇痛涉及多种机制,既有自下而上的外周调控,也包含自上而下的中枢系统调控机制。

语种中文
页码57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psych.ac.cn/handle/311026/29331]  
专题心理研究所_健康与遗传心理学研究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姚欣茹. 动作镇痛的时间和空间效应及其脑机制[D].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9.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