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若干大洋西边界潜流的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作者臧楠
答辩日期2008-06-14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授予地点海洋研究所
关键词西边界潜流 温跃层 太平洋 印度洋
其他题名The distributing of several western boundary undercurrents and the correspongding dynamic mechanism
英文摘要大洋环流是海盆尺度上海水的持久流动,是海洋中质量、热量输运的主要通道,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经过二十年来的大量调查研究,对海洋上层的风生大洋环流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然而,近几十年来的大量观测显示,大洋环流的垂直结构并非像传统认识的那样单一,在很多区域存在与之反向的次表层潜流,如北赤道流(NEC)下方的北赤道逆流(NEUC)、棉兰老海流(MC)下方的棉兰老潜流(MUC),吕宋岛附近黑潮(KC)下方的吕宋潜流(LUC),东澳大利亚海流(EAC)下方的大堡礁潜流(GBRUC)和东澳大利亚潜流(EAUC),阿加勒斯海流(AC)下方的阿加勒斯潜流(AUC)等。这些潜流一般分布在西边界,或者在西边界处增强,称为“西边界潜流(WBUC)”。与表层环流相比,对次表层潜流的结构和形成机制认识不足,因此利用不断更新的各种实测数据和高分辨率同化数据,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试验,探讨研究次表层潜流的分布特征和形成机制,对于大洋环流动力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本文利用中国ARGO资料中心提供的ARGO资料、全球简单海洋资料同化分析系统产生的SODA同化资料和日本地球模拟器模拟出来的OFES资料,分析了北太平洋潜流(NEUC、MUC和LUC)、南太平洋潜流(GBRUC和EAUC)和南印度洋潜流(AUC)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并基于温跃层以下转向的地转判据分析了其形成机制。主要结果如下: (1)在菲律宾以东海域,表层的NEC在12N附近的西边界分叉,形成向北的KC和向南的MC。在400-800米左右棉兰老岛东侧128E-130E处出现与上层海流方向相反的潜流MUC,MUC在9N和12N附近转向东并分成2支,汇入NEC下方的2支并行向东流的NEUC。到了1000米左右,吕宋岛东侧122E-124E处出现LUC,而MUC也有向岸的趋势,限制在127E以西的范围,两者在12N附近相遇,然后转向东汇入NEUC。随着深度的加深,NEUC的北侧分支流轴向北偏移。从SODA资料和OFES资料在8N、18N和138E断面的气候态年平均和月平均温度剖面可以很清晰的看出,温跃层分别呈现东高西低、西高东低和南高北低的趋势,这与各个断面上表层流和次表层逆流之间等值线倾斜方向一致。从月平均的速度剖面可以看出,MC一般位于600db以上,600db以下出现北向次表层潜流MUC,MUC春夏较强,秋冬较弱;KC一般位于500db以上,个别月份深入到2000db,其下方均有南向的LUC出现,LUC春夏较弱,秋冬较强;上层西向NEC的主体一般位于400db以上,其下方均有东向的NEUC出现,NEUC春夏较强,秋冬较弱。 在北太平洋菲律宾以东海域,同时满足两个判据的区域与潜流的发生区域符合情况较好,唯一的不同在于LUC汇入NEUC的区域没有同时满足两个判据。这是由于在吕宋岛和棉兰老岛东侧,海底地形较为陡峭,海流情况较为清晰,沿岸涡较少,而且在此区域内温跃层较浅,这些都为形成温跃层以下的地转流反向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2)在澳大利亚以东海域,表层的南赤道流(SEC)在澳大利亚东岸15S附近分叉,分为向北的北昆士兰海流(NQC)和向南的东澳大利亚海流(EAC)。500m-1000m,23S附近出现一支北向的次表层海流,沿着澳大利亚陆坡经过大堡礁抵达巴布亚新几内亚沿岸转向东,汇入新几内亚沿岸潜流(NGCUC),这支海流就是大堡礁潜流(GBRUC)。1000m-2000m,SEC下方15S附近出现东向的逆流。在2000m以下,由于地形的影响,海流局限在几个不连续的部分,而且流型较乱。从SODA资料和OFES资料在18S和30S断面的气候态年平均和月平均温度剖面可以很清晰的看出,温跃层均呈现西高东低的趋势。在18S,南向的EAC一般位于400db以上,其下方均有持续的GBRUC出现,一般有两个中心,春夏季较强,秋冬季较弱。在30S断面,EAC一般存在于2000db以上,其下方的次表层流并不规则。从此海域的气候态月平均分布来看,在大多月份没有北向的逆流存在,这说明其下方的次表层逆流并不是一个常年存在的现象。 在南太平洋,同时满足两个判据的区域包括SEC下方逆流的发生区域和澳大利亚东岸的沿岸区域,这些区域部分与潜流的发生区域符合较好,只是在30S左右并没有发生潜流的区域也同时满足判据。这是由于在30S附近,温跃层较深,导致了地转流较深,同时此区域内海底地形变化比较大,虽然在此位置形成了逆向的地转流,但是因为地形的限制,在此区域内不能形成有体系的逆流。 (3)在西南印度洋,SEC在非洲东岸分叉,形成一支源于25S的西南向海流——AC,这支海流平均流速达90cm/s左右,最大速度超过140cm/s。在其下方2000m左右,从35S开始在岸边出现东北向逆流——AUC,速度较小,仅为2cm/s左右。从31S、33S和35S断面的气候态年平均温度断面可以很清晰的看出,温跃层明显呈现西高东低的趋势。从月平均经向流速断面可以看出,在各个月份AC下方均出现不同强度的AUC,AC和AUC之间的等值线倾斜方向与温跃层的倾斜方向一致。 在南印度洋,满足判据的区域包括南非沿岸AUC的发生区域和南非东南的部分海域,南非沿岸的AUC紧靠岸边且深度较深,这是因为此区域内温跃层较深,导致形成的地转流位置较深,而形成的逆流由于与海底的摩擦而大大削弱。南非东南部分海域满足判据,大概是由于此区域海流比较复杂,而且此海域多涡。 表面风应力的强迫以及风生环流的斜压调整,使得潜流所在海域的海平面高度和温跃层倾斜方向相反,热带流涡和副热带流涡西向强化加强了该海域温跃层的倾斜程度,从而导致了次表层地转流反向。因此,大洋中次表层潜流是大洋斜压风生环流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但是在不同的海域存在不同的地形分布和海流分布,所以此理论只在某些合适的区域得到很好的体现。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0-11-04
页码109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222]  
专题海洋研究所_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臧楠. 若干大洋西边界潜流的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D]. 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08.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