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夏鲆Paralichthys dentaus(♂)分子遗传学及数量遗传学研究
作者刘清华
答辩日期2008-06-06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授予地点海洋研究所
关键词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 夏鲆(paralichthys Dentatus)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 杂交 杂种优势 微卫星(ssr) 群体 数量性状 家系 杂交育种 家系鉴定 遗传力
其他题名Molecular genetic and quantitative gentic studies on P. olivaceus(♀)×P. dentaus(♂)
英文摘要本论文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技术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群体和夏鲆Paralichthys dentaus 群体进行了种群鉴定和遗传结构分析。共用8 对引物对两个群体(每个群体30 个个体)进行了分析。总共产生了379 个条带,条带大小在60-1000bp。牙鲆与夏鲆的遗传多态性分别为53.83%和22.22%。牙鲆群体的多态位点数显著低于夏鲆群体。牙鲆群体和夏鲆群体种的特异条带分别为27.3% 和 29.61%。两群体平均杂和度分别为0.0701 和 0.1556,香农氏多态指数分别为0.1044 和0.2387。群体内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705 (0.0214 到0.1377)和0.1656 (0.0629 到 0.2338),两群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6328。 AFLP 技术是进行种间群体结构分析的一个很好的分子标记方法,对牙鲆和夏鲆亲本群体进行遗传背景析为今后的杂交育种阐明种间杂交的遗传机理奠定基础。 在本论文中我们采用5×8 因子交配设计建立了牙鲆P. olivaceus(♀)× 夏鲆P. dentaus(♂)杂交家系,对生长相关性状的遗传力进行分析。所有家系都混合养殖在同一养殖池中,40 日龄,在养殖池中随机采集600 个个体,测量体长,体宽,体重等数量性状;然后提取杂交子代DNA 进行家系的鉴定。首先从牙鲆的微卫星中筛选了在牙鲆、夏鲆以及杂交子代扩增多态性较好的10 对微卫星引物(Po1, Po13, Po20, Po35, Po42, Po48, Po56, Po58, Po91, Poli 23TUF)。我们采用了三对引物对600 个个体进行了家系鉴定,共有400 多个体鉴定出自己的亲本,成功率达到80%以上。基于以上结果我们认为微卫星标记可以做为一个有效的标记来代替现实的物理标记,并且可以在子代的早期进行亲本的鉴定。 在养殖过程中,我们对自交和杂交家系生长状况进行了跟踪分析,在181刘清华 牙鲆(♀)×夏鲆(♂)分子遗传学及数量遗传学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II日龄之前杂交鲆体长和体重均为未表现出杂种优势,杂种优势率值始终为负值,但是绝对值在逐渐减小。从196 日龄之后杂交鲆杂种优势开始表现出来,并且在196 日龄之后杂种优势率显著的增加。256 日龄体长杂种优势率为14.29%,体重杂种优势率为59.78%, 271 日龄体长杂种优势率达到27.36%,体重杂种优势率为 102.32%。 本研究对杂交鲆在40 日龄的体长,体高、尾柄长、尾柄高,以及全长和体重的遗传力进行了估计,5 个性状的体长半同胞遗传力h2 S 为0.00146-0.719,5个性状的全同胞遗传力h2D 为0.00121-0.632,5 个性状的半同胞和全同胞的平均遗传力h2SD 为0.001335-0.6755。其中全长的遗传力最大。实验结果说明对早期幼鱼进行体长、体重等性状实施选育策略可能会显著影响后期杂交鲆的生长。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0-11-04
页码99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894]  
专题海洋研究所_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刘清华.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夏鲆Paralichthys dentaus(♂)分子遗传学及数量遗传学研究[D]. 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08.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