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金藻Poterioochromonas sp. DO-2004生理特性及控制藻类水华潜力的研究; The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oterioochromonas sp. DO-2004 and its Potential Role in Cyanobacteria Bloom Control
作者郭胜娟
学位类别博士
答辩日期2008-06-16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授予地点水生生物研究所
导师宋立荣
关键词金藻Poterioochromonas sp. DO-2004 微囊藻 吞噬 自养 混养 环境因子 生理特性
其他题名The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oterioochromonas sp. DO-2004 and its Potential Role in Cyanobacteria Bloom Control
中文摘要Poterioochromonas是金藻门(Chrysophyta)金藻纲(Chrysophyceae)色金藻目(Chromulinales)锥囊藻科(Dinobryonaceae)中的一属。本实验室在微囊藻的大量培养过程中分离获得了一株金藻Poterioochromonas sp. DO-2004,其营养细胞具有2根不等长鞭毛,能游动;具有色素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同时还能吞噬引起水华现象的微囊藻,即其表现出混合营养生长的特点。在饵料充足时,Poterioochromonas sp. DO-2004 能够快速繁殖,短时间内生物量急剧增加。本文以Poterioochromonas sp. DO-2004 为研究对象,通过喂食人工培养的各种蓝藻,研究了其生理尤其是混养生长特性,包括各种环境因子对其生长和摄食饵料的影响,并开展了其控制微囊藻水华的初步尝试,为研究微型混养生物的生长特点及探讨其在控制藻类水华的潜力方面提供理论和实际指导意义。 经过大量实验发现:以藻类为饵料时,金藻Poterioochromonas sp. DO-2004不仅能吞食小于或与本身类似大小的运动或不运动的单细胞藻类,还能够吞噬由少量细胞组成的短的丝状或链状藻,其可吞噬饵料的大小范围为直径(或长度)不超过10µm的藻类。 通过对Poterioochromonas sp. DO-2004 在不同营养方式下生长情况的比较,本文发现金藻混养条件下的生长(比生长速率为0.252 ± 0.019 d-1)快于自养条件下的生长(比生长速率为0.151 ± 0.012 d-1),即喂食饵料藻能够显著促进其生长。进一步研究发现此株金藻不能长期以专性噬养或专性化养的方式生长繁殖。 以人工培养的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为饵料,研究了起始饵料浓度、光强、温度和pH值等环境因子对金藻Poterioochromonas sp. DO-2004 生长和噬藻速率的影响,并对影响生长和噬藻速率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自养金藻生长的快慢与光强和温度强相关,而与pH值的相关性不显著。喂食饵料能显著促进金藻生长,其生长和噬藻速率与起始饵料浓度之间相关性强,它们之间的关系分别可以用Monod方程和Michaelis-Menten方程来拟合。提供相同量的饵料时,金藻的混养生长与光强相关性显著,而与温度和pH值的相关性不明显;其噬藻速率与pH值呈现强的负相关关系,而与光强和温度相关性不显著。除了在不同pH值培养液的生长外,混养金藻的生长速率与其噬藻速率之间存在强的正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适于Poterioochromonas sp. DO-2004生存并吞噬微囊藻的环境条件较广,这也是探索其控制微囊藻水华的前提。 通过对比研究了不同微囊藻藻株为饵料时金藻的噬藻速率、生长和细胞超微结构的异同。分组比较发现金藻对不同的无毒株或产毒株的吞噬速率相近;但综合对比发现金藻对无毒株的吞噬快于对产毒株的吞噬。低比例喂食不同微囊藻后混养金藻的生长均快于自养生长。混养金藻和自养金藻MDA和GSH含量组间差异不显著;同时,喂食不同微囊藻后混养金藻SOD和CAT活性组间差异不显著,但是混养组与自养组间酶活差异显著,且普遍混养组中抗氧化酶的活性较自养组的活性高。相比于自养金藻而言,混养金藻细胞超微结构发生一些变化,即,细胞叶绿体的个数增多,线粒体个体增大,嵴增多,并且喂食2周后,金藻仍能继续吞噬饵料,并且活动性好。总之,产毒和无毒微囊藻均有利于金藻的生长。 将少量金藻Poterioochromonas sp. DO-2004(103 cells/mL)投入高浓度人工培养的蓝藻(107 cells/mL)中,金藻能够快速吞噬蓝藻,短时间内显著降低培养体系叶绿素 a水平。同时,金藻能够进行快速增殖,其最大生长速率可达0.128±0.014 h-1,并且吞噬大量产毒微囊藻后金藻的生长和摄食行为并未受到影响,这进一步表明金藻对微囊藻毒素不敏感。另外,这种“暴发性”的快速繁殖导致了培养体系中金藻细胞叶绿体变小或者消失,同时出现大量的嗜锇滴;当其进入静止生长期后,金藻体内的叶绿体又重新出现,嗜锇滴消失。这一方面说明金藻具备控制蓝藻水华的潜力,另一方面说明可以将其作为研究光合作用器官发生和发展的模式生物,并且还可以为研究其他混养赤潮藻类的暴发过程和机理提供参考。 将室内培养的金藻和微囊藻转移到户外湖水中后,金藻不仅能正常生长繁殖,还能快速吞噬微囊藻。处理组实验装置中微囊藻的生物量在短期内急剧下降,水体叶绿素 a 浓度也持续下降至较低水平。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0-11-16
页码131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ihb.ac.cn/handle/342005/12168]  
专题水生生物研究所_中科院水生所知识产出(2009年前)_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郭胜娟. 金藻Poterioochromonas sp. DO-2004生理特性及控制藻类水华潜力的研究, The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oterioochromonas sp. DO-2004 and its Potential Role in Cyanobacteria Bloom Control[D]. 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2008.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