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5C培养基对体细胞重编程的影响
作者杨肖
答辩日期2017-03-01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广州生物院
导师郑辉
关键词体细胞重编程 5C培养基 诱导多能干细胞 原始态 始发态
学位名称工程硕士
其他题名Function of 5C Medium in Somatic Cell Reprogramming
学位专业生物工程
英文摘要体细胞重编程可以在特定条件下使体细胞恢复到多能性状态,在组织再生、药物开发、细胞治疗等领域应用前景非常广阔。体细胞重编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精细的过程,涉及的主要事件包括染色质重塑、DNA去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根据生物学特性,干细胞可以被定义为多种状态,主要有原始态(Naive State)和始发态(Primed State)两类。体细胞重编程可以得到不同类型的干细胞,胚胎发育过程中也存在多种干细胞状态。 5C培养基是一种新型无血清培养基,即在DMEM/F12 1:1里添加N2、bFGF、LIF、Vc和β-Me,可以直接诱导小鼠成纤维细胞转分化为TuJ阳性的神经元样细胞,具有成熟的电生理特性,还可以促进脑损伤的修复。 本论文的研究主要致力于揭示5C培养基诱导体细胞重编程的具体机制以及由5C培养基获得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iPSC)的干细胞状态鉴定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Oct4、Sox2、Klf4、c-Myc(OSKM)四因子介导的MEF细胞重编程过程中,与传统的mES培养基相比,5C培养基可以促进其早期阶段的间质-上皮转化(Mesenchymal-Epithelial Transition,MET)过程,从而导致其后期GFP阳性克隆数以及GFP阳性细胞百分比增加,与此同时,还能减少该过程中产生的pre-iPSCs。 另一方面,由5C培养基诱导的iPSCs,虽然与传统方法诱导的iPSCs一致,可以产生GFP阳性克隆,但是在克隆形态、基因表达、传代缺陷等方面均表现出与传统iPSCs有差异。5C培养基诱导的iPSCs,克隆较薄,形态平坦,结构松散。介导这种细胞与细胞间接触和结合的黏附分子方面,传统iPSCs倾向于E-cadherin,而5C培养基诱导的iPSCs则倾向于N-cadherin,其E-cadherin百分比及相对表达量均弱于传统方法诱导的iPSCs。此外,5C培养基诱导的iPSCs的克隆性状得不到维持,存在传代缺陷问题。 其关键原因在于,5C培养基的组分里同时含有LIF和bFGF。Naive状态的干细胞多能性的维持依赖于LIF/Stat3信号通路,而primed状态的干细胞又依赖于bFGF和Activin A。所以这样的培养基组合直接导致5C培养基诱导的iPSCs作为一种独立的新的状态而存在,与naive和primed这两种状态的干细胞都存在共性的同时也都存在差异。克隆形态、基因表达、EB分化等方面的实验结果也证实了5C培养基诱导的iPSCs具有分别向这两种状态进行转变的能力。 本课题中,主要得到了以下结论:1)5C培养基可以通过促进重编程早期MET过程进而提高体细胞重编程效率。2)由5C培养基诱导的iPSCs是一种介于naive状态和primed状态之间的新状态的干细胞,并且可以分别向这两种状态进行转变。 本研究中,一方面从MET角度解释了体细胞重编程提高效率的问题,为体细胞重编程机制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另一方面获得了一种新的状态的干细胞,为干细胞状态之间的转换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语种中文
学科主题生物工程
页码74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foo.ac.cn/handle/2SETSVCV/1125]  
专题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杨肖. 5C培养基对体细胞重编程的影响[D]. 广州生物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7.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