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海洋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题名中新世以来奄美三角盆地风尘石英对构造尺度东亚古气候变化的指示
作者朱潇
答辩日期2018-05-11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导师蒋富清
关键词奄美三角盆地 中新世 石英 物源 古气候
学位名称理学硕士
其他题名The indication of aeolian quartz in the Amami Sankaku Basin to the tectonic-scale paleoclimate changes of East Asia since Miocene
学位专业海洋地质
英文摘要

西北太平洋位于西风和东亚冬季风的下风向,是亚洲风尘的重要“汇”,其深海沉积物中的风尘组分在构造时间尺度上记录了东亚古气候的变化。奄美三角盆地是西北太平洋西北部的一个深水盆地,“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51航次在此处获得了长时间尺度连续的沉积岩芯(U1438孔),为中新世以来东亚古气候变化的研究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石英是沉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物理和化学性质相对稳定,能够作为指示沉积物源区的可靠指标,并可以用来指示气候变化。石英在U1438孔中普遍存在,为识别石英的来源,作者首先在区域上对菲律宾海的石英来源进行了研究。在西菲律宾海吕宋岛附近、本哈姆隆起和深水盆地,以及东菲律宾海的九州-帕劳海脊附近和帕里西-维拉海盆选取代表性的表层和次表层沉积物样品,通过一系列物理和化学方法分离出了其中的石英单矿物,并对石英的粒度、形貌特征、δ18O值和结晶度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菲律宾海沉积物中的石英主要由三个端元组成,EM1端元(众数粒径平均2.9 μm)、EM2(众数粒径平均8.2 μm)和EM3端元(众数粒径平均为21.7 μm)。EM1端元石英颗粒具有典型的风尘石英的形貌特征,结合石英的δ18O值和结晶度指数,EM1端元石英主要来自于塔克拉玛干沙漠。EM2端元的石英呈棱角状,表面有溶蚀痕迹,EM3端元呈棱角状,表面痕迹较少,结合石英的δ18O值,EM2EM3端元石英来自于火山岛弧。因此菲律宾海中EM1端元的石英可用于东亚古气候的研究。

U1438孔中石英的粒度、形貌特征、δ18O值和结晶度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石英的粒度主要呈双峰态、三峰态或四峰态的分布特征,用Weibull分布可分离出不同的粒度端元:EM1端元众数粒径约为3.11 μmEM2端元众数粒径约为9.15 μmEM1EM2端元的石英呈次棱角状/次圆状,表面有碰撞凹坑和突起,是典型的风尘石英的特征;EM1EM2端元石英δ18O值高,结晶度指数低,EM1端元石英的δ18O值和结晶度指数位于火山石英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混合线上,EM2端元石英的δ18O值和结晶度指数位于火山石英和蒙古戈壁的混合线上,所以我们认为EM1端元的石英主要是由西风从塔克拉玛干沙漠搬运而来,EM2端元的石英主要由冬季风从蒙古戈壁搬运而来。EM3端元众数粒径约为27.76 μmEM4端元众数粒径大于50 μmEM3EM4端元粒径分布范围较大;石英颗粒呈棱角状,有的表面痕迹较少,有的表面有溶蚀痕迹;石英的δ18O值低,结晶度指数高,与太平洋火山岛弧的类似,推测EM3EM4端元的石英来自于火山岛弧。

U1438孔沉积物中石英的含量和通量,以及EM1EM2端元石英的通量变化类似,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23-15 Myr,石英的含量、通量,以及EM1EM2端元石英的通量均很低,变化不大;(215-7.6 Myr,从约15 Myr开始,石英的含量和通量,以及EM1EM2端元石英通量逐渐增加;(37.6 Myr-3.6 Myr,各粒级石英通量明显增加,尤其是上新世以来增加更为明显;(43.6 Myr至今,石英的含量和各粒级石英的通量明显增加,其中2.5 Myr以及1.2 Myr时,石英以及EM1端元的石英通量增加更为明显。石英通量的变化指示了亚洲内陆自15 Myr干旱化程度的增加,尤其是上新世和第四纪以来干旱程度明显增加,北太平洋风尘通量以及黄土的堆积速率变化类似,并且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的全球变冷趋势一致,但与青藏高原隆升不存在耦合关系,因此作者认为中新世以来亚洲内陆的干旱主要受控于全球变冷。

U1438EM1EM2端元石英的众数粒度变化指示了西风和冬季风强度的变化。中新世以来西风和冬季风的强度整体呈增强趋势,其变化可分为四个阶段:23-15 Myr15-7.6 Myr7.6-3.6 Myr3.6 Myr至今。7.6 Myr之前,全球变冷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对西风和冬季风的强度影响较小,西风和冬季风没有呈现明显的变化趋势。在7.6 MyrEM1EM2端元石英众数粒径的增大指示了西风和冬季风的强度出现明显的增强,3.6 Myr后,EM1端元众数粒径趋于稳定,指示了西风强度没有明显的变化,EM2端元众数粒径迅速增加,指示了冬季风的迅速增强。作者认为中新世以来全球变冷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可能是西风和冬季风增强的两个可能机制。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54464]  
专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朱潇. 中新世以来奄美三角盆地风尘石英对构造尺度东亚古气候变化的指示[D].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8.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