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五种植物的生理活性成分研究
作者梅文莉
答辩日期2001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导师吴大刚
英文摘要第一章.牛筋条化学成分牛筋条(Dichotomanthes tristaniaecarpa)为蔷薇科(Rosaeeae)牛筋条属植物,牛筋条属是中国西南特有单种属,仅分布于中国云南和四川。牛筋条的根皮具有清热解毒、_l匕咳、,L七血的功效,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咽喉肿痛和鼻血。其化学成分未见报道。我们从牛筋条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7个化合物,包括三菇、黄酮及黄酮背、木脂素普、联苯普类化合物等,其中有7个为新化合物,分别为一个三菇,两个黄酮营和四个联苯昔类化合物。 将化合物a,6,8,10,12送做抗PAF活性筛选,结果表明仅有化合物6具有较强的抗PAF活性,以购自上海的海风藤乙醇提取物作为对照,在浓度为SOO}Lg/mL时,抑制率为80士2.1%。将化合物1,n,13,14送做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表明仅有化合物11对‘K562细胞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倾向。由于牛筋条在蔷薇科中的系统位置存在争议,故我们通过从中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对其系统地位进行了植物化学分类学方面的探讨,对我所分类室周丽华博士将牛筋条属归于苹果亚科的观点表示支持,并建议将联苯类化合物作为苹果亚科的特征性化学成分。第二章.小叶红光树化学成分 小叶红光树(Knema沙bularia)为肉豆范科Myristicaceae)红光树属植物,对其粗提物进行药理筛选的结果表明,小叶红光树的CHC13部分具有较好的抗PAF活性,另外还具有对抗花生四烯酸和ADP诱导能力。为进一步筛选出拮抗PAF的活性物质,我们对小叶红光树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中分离鉴定了13个化合物,主要是黄酮类化合物。 经送药理筛选,发现化合物8和11具有较好的抗PAF活性,以购自上海的海风藤乙醇提取物作为对照,在浓度为500}tg/mL时,抑制率分别为78士2 .5%,68士1.9%。第三章.锡兰肉桂化学成分锡兰肉桂(Cinnamomum zeylanicum)为樟科(Lauraceae)樟属植物。樟属植物富含挥发油,普遍具有芳香健胃作用,是我国精油产品的主要来源。我们对锡兰肉桂地上部分的乙醇提取物进行了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具有抗PAP活性。为寻找抗PAF活性的先导化合物,我们对该植物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中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其中主要是黄酮、脑酞胺类和半乳糖基甘油醋类化合物。其中,脑酞胺类和半乳糖基甘油醋类化合物是首次报道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经送活性筛选,发现化合物7和8的混合物(终浓度:100}tglmL)明显抑制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其抑制率为26.9土3.2%;化合物7和8的混合物对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亦有显著抑制作用,其抑制率为49.0士5.2%;化合物7和8的混合物对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无显著抑制作用。另据文献报道,半乳糖基甘油醋类化合物也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及抗炎的活性。第四章.常绿臭椿化学成分常绿臭椿(Ailanthus fordii nooteboom)为苦木科( Simarubaceae)臭椿属植物,由于前人从苦木科植物中分离得到的苦木素具有杀虫活性,因此我们希望从常绿臭椿中也能获得具有杀虫活性的化合物。从常绿臭椿枝条中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包括黄酮类化合物、单菇昔、木脂素、酚性化合物和长链脂肪酸等,其中有两个新化合物,包括一个酚昔和一个长链脂肪酸。第五章.肥牛树化学成分肥牛树(或称肥牛木)(Cephalomappa sinensis)为大戟科(Euphorbiaceae)一单种属植物,肥牛树为优良木本饲料树种,是牛、马、羊的好饲料,据文献报道:用该植物的叶以饲牛,可使牛肥壮,故有肥牛树的名称。其化学成分未见报道。我们研究其化学成分,目的在于探讨开发饲料添加剂或兽药的可能性。分别对肥牛树的根、茎、叶三个部分的乙醇提取物进行了提取分离工作,从其根中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包括三菇、衡醇昔、酚性化合物、螺环化合物和脂肪酸等,其中有两个新化合物,即一个三菇和一个螺环化合物。从其枝条中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包括三菇、降倍半菇衍生物、酚性化合物、木脂素和脂肪酸等,其中有两个新化合物,即一个木脂素和一个一长链脂肪酸。从其p_卜中分离鉴定了5个酚性化合物。第六章.综述:19981999年的黄酮类新化合物本章参考了146篇文献,分类列出了1998一999年发表的233个黄酮新化合物的结构式,并对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进行了说明。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1-10-25
页码125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kib.ac.cn:8080/handle/151853/590]  
专题昆明植物研究所_昆明植物所硕博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梅文莉. 五种植物的生理活性成分研究[D].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2001.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