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纳米药物在穿透血管壁输运中的力学问题
作者张路姚
答辩日期2018-05-30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北京
其他责任者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其他题名The Mechanical Problems of Transvascular Transport of Nanodrug
学位专业固体力学
英文摘要

纳米药物是一种以纳米颗粒为载体的药物,自上世纪60年代被提出以来,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癌症治疗、基因输运以及肿瘤成像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目前批准上市的纳米药物已经达到几十种。

提高纳米药物的输运效率,增加纳米药物进入病灶点的比例,降低纳米药物对正常器官的毒副作用一直以来是纳米药物研发工作者追求的目标。而达到这一目标,需要人们充分的认识纳米药物在人体内的输运过程。纳米药物在人体中的运输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在血管中的输运、穿透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在组织间隙中的输运以及进入病变细胞。其中穿透血管壁的输运在整个输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研究人员却很少进行这方面的实验或者理论研究,人们对于纳米药物的透壁过程以及纳米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对其穿透血管壁效率的影响仍然缺乏一个清晰的认识。

纳米药物穿透血管壁一共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通过转胞吞作用进入组织间隙。纳米药物首先被内皮细胞吞入胞内,然后再由内皮细胞排出。这种情况下由于血管内皮细胞通常覆盖着一层厚度超过0.5 μm的糖萼,纳米药物很难到达细胞表面,因此输运效率较低。第二种方式:细胞旁路输运,即纳米药物从细胞与细胞之间的间隙穿过进入组织间隙。其又可以根据纳米药物是否与内皮细胞发生相互作用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与细胞之间的间隙尺寸远大于纳米药物的尺寸,纳米药物可以自由的从间隙中通过,这类情况通常发生在血管壁上有孔洞的器官或组织,如肝脏、脾脏等网状内皮系统或者肿瘤组织。另一类则是纳米药物与细胞间隙的尺寸相当,纳米药物通过细胞间隙的时候会与内皮细胞以及细胞与细胞之间的连接分子,如钙黏素,发生相互作用。这种情况下纳米药物的尺寸、表面性质以及细胞之间连接的强弱都会影响纳米药物的透壁效率。

本文从理论方面出发,建立了定量化的模型,分析了不同大小和不同表面性质的纳米药物分别以转胞吞和细胞旁路输运的方式穿透血管壁的效率,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糖萼的性质和内皮细胞之间黏附连接的性质对输运效率的影响。此模型对开展纳米药物穿透血管壁的实验以及新型纳米药物的研发具有指导意义。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dspace.imech.ac.cn/handle/311007/73187]  
专题力学研究所_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张路姚. 纳米药物在穿透血管壁输运中的力学问题[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8.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