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植物保护研究所  > 生物农药研究室
连作条件下土壤中甘蓝枯萎病菌的致病力变化和种群遗传结构分化
张凌娇; 李世东; 缪作清
刊名植物病理学报
2013
卷号43期号:1页码:58-68
关键词甘蓝 枯萎病菌 土壤 连作 致病力 遗传结构
ISSN号0412-0914
其他题名Pathogenicity variation and genetic structure differentiation of Fusarium oxysporum f.sp.conglutinans in soil under successive cultivation of Brassica oleracea
英文摘要枯萎病菌致病力的变化可能是连作条件下甘蓝枯萎病严重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在建立适度感染的人工病圃的基础上连续种植甘蓝5茬,每茬收获后随机采集土样。利用驹田氏培养基通过稀释平板法对连作土壤中尖孢镰刀菌种群数量的监测结果表明,连作后尖孢镰刀菌的数量由第二茬后的3.047×10~4cfu.g~(-1)土壤增加到第五茬收获后的1.608×10~5cfu.g~(-1)土壤。对各茬后所分离30株甘蓝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onglutinans,Foc)的培养性状的观察结果表明,连作后Foc菌株在菌落形态、菌落扩展速率和产孢量等方面均发生明显的变化。用浸根法进行的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随着连茬次数增加,弱致病力菌株占总供试菌株的比例逐渐变小,到第三茬后由第一茬的6.7%下降为0;而强致病力菌株的比例逐渐上升,由第一茬后的6.7%上升到第四茬后的16.7%。利用11条寡聚核苷酸随机引物对受试菌株进行PCR-ISSR扩增,结果显示从第三茬后Foc群体遗传结构出现分化。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第三、四和五茬后的Foc菌株都分为A和B两个类群,每个类群又分为Ⅰ和Ⅱ两个亚类群,但同一类群和亚类群中包含不同致病力的菌株,未发现病菌的致病力变化与遗传结构分化之间的相关。
学科主题植物保护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nais.net.cn/handle/2HMLN22E/136542]  
专题植物保护研究所_生物农药研究室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农业部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1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张凌娇,李世东,缪作清. 连作条件下土壤中甘蓝枯萎病菌的致病力变化和种群遗传结构分化[J]. 植物病理学报,2013,43(1):58-68.
APA 张凌娇,李世东,&缪作清.(2013).连作条件下土壤中甘蓝枯萎病菌的致病力变化和种群遗传结构分化.植物病理学报,43(1),58-68.
MLA 张凌娇,et al."连作条件下土壤中甘蓝枯萎病菌的致病力变化和种群遗传结构分化".植物病理学报 43.1(2013):58-68.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