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作物科学研究所  > 分子生物学系
大豆微核心种质在黄淮地区的区域适应性分析
刘章雄1; 杨春燕2; 徐冉3; 卢为国4; 乔勇1; 张礼凤3; 常汝镇1; 邱丽娟1
刊名作物学报
2011
卷号37期号:3页码:443-451
关键词大豆 微核心种质 AMMI 双标图 区域适应性
ISSN号0496-3490
其他题名Adaptability of Soybean Mini Core Collections in Huang-Huai Region
英文摘要运用主效可加互作可乘(AMMI)模型,对黄淮地区三省两年的60份大豆微核心种质数据进行了分析,目的是对参试种质的环境稳定性和适应性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株高、有效分枝数、百粒重和产量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G×E)占总平方和的16.73%~24.57%,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有进一步进行稳定性分析的必要. 不同种质不同性状在各试验点具有不同的适应性,部分种质某一性状具有广泛适应性、而部分种质只在某一特定环境才能表现其潜力. 本研究结果将为黄淮地区微核心种质在育种实践中的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学科主题植物学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nais.net.cn/handle/2HMLN22E/127218]  
专题作物科学研究所_分子生物学系
作者单位1.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农业部作物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 北京, 100081;
2.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 河北, 石家庄, 050031;
3.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山东, 济南, 250010;
4.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河南, 郑州, 450002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刘章雄,杨春燕,徐冉,等. 大豆微核心种质在黄淮地区的区域适应性分析[J]. 作物学报,2011,37(3):443-451.
APA 刘章雄.,杨春燕.,徐冉.,卢为国.,乔勇.,...&邱丽娟.(2011).大豆微核心种质在黄淮地区的区域适应性分析.作物学报,37(3),443-451.
MLA 刘章雄,et al."大豆微核心种质在黄淮地区的区域适应性分析".作物学报 37.3(2011):443-451.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