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C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作物科学研究所  > 分子生物学系
中国栽培大豆(Glycinemax(L.)Merr.)微核心种质的群体结构与遗传多样性
宋喜娥; 李英慧; 常汝镇; 郭平毅; 邱丽娟
刊名中国农业科学
2010-06-08
期号11页码:2209-2219
关键词栽培大豆 微核心种质 群体结构 遗传多样性
英文摘要【目的】评价中国栽培大豆微核心种质的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样性水平,为拓宽大豆遗传基础、发掘优异基因、改良大豆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大豆20个连锁群上的100个SSR位点,对来自全国28个省补充完善的248份栽培大豆微核心种质进行SSR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分析;采用PowerMarkerVersion3.25软件统计等位变异数、平均等位变异数、多态性信息量(PIC值)及亚群特有等位变异数等参数;基于遗传距离建立了栽培大豆微核心种质的无根Neighbor-Joining树;用Structure2.2软件对微核心种质的群体结构进行评价。【结果】100个SSR位点在248份材料中共检测出等位变...
URL标识查看原文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111.203.20.206/handle/2HMLN22E/1769]  
专题作物科学研究所_分子生物学系
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国家农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农业部作物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宋喜娥,李英慧,常汝镇,等. 中国栽培大豆(Glycinemax(L.)Merr.)微核心种质的群体结构与遗传多样性[J]. 中国农业科学,2010(11):2209-2219.
APA 宋喜娥,李英慧,常汝镇,郭平毅,&邱丽娟.(2010).中国栽培大豆(Glycinemax(L.)Merr.)微核心种质的群体结构与遗传多样性.中国农业科学(11),2209-2219.
MLA 宋喜娥,et al."中国栽培大豆(Glycinemax(L.)Merr.)微核心种质的群体结构与遗传多样性".中国农业科学 .11(2010):2209-2219.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