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西双版纳榕果寄生线虫对榕-蜂互惠系统的影响
作者师荣荣
学位类别硕士
答辩日期2017-05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彭艳琼
关键词榕树,传粉榕小蜂,寄生线虫,互惠共生,线虫多样性
其他题名Effects of Nematodes associated with fig wasps on Fig – pollinating Fig Wasp Mutualism in Xishuangbanna
学位专业生物工程
中文摘要榕树-传粉榕小蜂互惠共生系统是动植物间互惠共生的经典模型之一,两者
相互依赖、互利共生。除了传粉榕小蜂,榕果内还有非传粉小蜂、线虫、真菌等
多种生物共存于该互惠共生系统中。其中线虫伴随榕树和传粉榕小蜂的繁殖周
期,有规律地生存和繁衍。目前的研究主要在澳洲和中美洲开展,并且主要集中
于线虫种类鉴定及系统发育方面。我国仅报道了分布于广州的几种寄生于榕果的
线虫种类。西双版纳地区是我国榕树种类多样性最高的地区,具有寄主专化性的
线虫是否也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线虫的寄生能对榕树及其传粉榕小蜂互惠
系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抽样了分布于西双版纳热带地区
的32 种榕树,对自然寄生于榕树果内的线虫种类多样性进行普查;并系统跟踪
部分寄生线虫随榕树种类、果发育期、季节变化的发生规律;再观察、记录线虫
感染榕小蜂转移的过程,并结合控制试验,揭示寄生线虫对榕-蜂互惠系统的影
响。通过综合研究、分析,获得如下研究结果:
13种榕树果内未发现线虫,在19种榕果内发现线虫,共发现榕果寄生线虫24
种。其中7种已有描述,17种是尚未描述的新种,包括裂啮滑刃属(Schistonchus)
的植食性线虫有14种,寄生双胃属(Parasitodplogaster)的食昆虫性线虫10种。两
类线虫均借助传粉榕小蜂雌蜂在榕果间传播。在雌雄异株榕树上,雄果可供榕小
蜂繁殖,雌果仅产生种子,因此寄生于雄果的线虫可以成功的传播、繁殖。寄生于雌果的线虫由于无法被传粉榕小蜂携带传播,繁殖成功为零。然而,在6种雌
雄异株榕树的雌果内,仍发现有线虫寄生。这说明线虫能准确定位携带它们转移
的传粉榕小蜂雌蜂,但是由于雌蜂并不能准确区分其进入的榕果性别,因此线虫
也无法选择雄果进行繁殖。
小叶榕(Ficus microcarpa) 和对叶榕(Ficus hispida) 是西双版纳热带地区
分布广、种群较大的榕树种,两种榕树果内均有植食性线虫寄生。通过系统地调
查,结果发现:小叶榕榕果被线虫寄生的比率范围介于3%-31%,对叶榕雄树上
榕果被线虫感染的概率为62%-93%,雌树上为67%-98%,雄树和雌树不同树间榕
果被线虫寄生的比率没有差异,但是,对叶榕果被线虫寄生的比率显著高于小叶
榕果被线虫寄生的比率。说明不同榕树种类、同一榕树的不同性别间,榕果被线
虫寄生的比率均存在差异。在传粉榕小蜂进入榕果的雌花期,小叶榕和对叶榕雌
花期果内的线虫感染数量没有显著差异,到间花期时对叶榕果内寄生的线虫数量
则显著高于小叶榕果内寄生的线虫数量。此外,在在干湿季分明的西双版纳热带
地区,无论是小叶榕还是对叶榕,旱季榕果内寄生的线虫数量较少,而雨季榕果内线虫数量显著增加。总体上,榕果被线虫寄生比率高的类群中,其果内线
虫绝对数量亦也较多;而雨季有利于线虫的大量繁殖,并且在间花期果内线虫种
群最大。
榕果发育到雄花期时,线虫选择传粉榕小蜂雌蜂作为传播的对象。解剖榕果
发现,在雌雄蜂未交配前,线虫在果腔内活动。当雌雄蜂交配后,少量线虫通过
交配孔进入瘿花内的雌蜂体内,当雌蜂爬出瘿花进入果腔后,大量线虫粘附到雌
蜂体上。待雌蜂离开果前,部分线虫钻入雌蜂腹部卵巢中,被成功携带离开雄花
期果。尽管进入传粉榕小蜂雌蜂腹部的线虫数量不多,线虫对雌蜂孕卵量也未造
成明显影响;然而未携带线虫的雌蜂寿命比携带线虫的雌蜂寿命显著长;线虫寄
生还直接影响雌蜂的飞行能力,携带较多线虫的雌蜂比线虫携带量少的雌蜂更难
于从雄花期树飞到雌花期树进行繁殖。此外,榕果内寄生线虫尚未发现影响种子
的数量及重量,需更为定量的控制试验才能揭示线虫对榕树及其传粉榕小蜂互惠
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还可以为寄生线虫生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公开日期2017-08-02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xtbg.org.cn/handle/353005/10548]  
专题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_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毕业生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师荣荣. 西双版纳榕果寄生线虫对榕-蜂互惠系统的影响[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7.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