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作梯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
张永勋1; 闵庆文1; Zhang, YJ; Zhu, JT
2016
关键词稻作梯田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生态与文化景观 山地生态农业 农业生物多样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梯田是人类依山势就地利挖掘而成的山地农业生产系统,许多梯田至今仍发挥着生产功能,展现了人类适应与利用自然的智慧,其包含的生产技术、农业管理经验和传统农业知识,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既是典型的山地生态农业模式,也是杰出的生态与文化景观,更是弥足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其中,稻作梯田为其极具代表性的重要类型。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由于无法使用机械化作业,稻作梯田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的劣势愈加突出。一些地方还因为旅游业的不合理发展,引发了梯田农业系统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诸多问题,甚至因改种旱作或抛荒造成了梯田的垮塌。稻作梯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引起了不同学科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在系统收集国内外稻作梯田保护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保护对象、保护措施、主要问题及原因等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稻作梯田的保护对象包括梯田景观、梯田生态和梯田文化3个部分。其中,梯田景观包括梯田结构、水源涵养林、农田灌溉系统和村落;梯田生态包括传统作物品种、生物多样性、农田环境质量和传统小农复合经营模式;梯田文化则包括居民服饰、建筑物等物质文化,以及歌舞、节庆等精神文化和水资源管理、森林管理等制度文化构成的非物质文化。2)造成稻作梯田景观破坏、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减少、传统文化面临失传等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现代科技的冲击、市场需求的驱动、传统农业比较效益低和替代性产业发展不合理等。3)稻作梯田的主要保护措施包括:适度的产业发展、构建和完善保护管理制度和机制、加强科学研究等。未来稻作梯田保护研究,应在强调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放在梯田系统退化的内在与外在因素、长期监测与动态评估、适宜的产业发展模式与途径和典型案例跟踪及评估等方面。
出处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04页:460-469
语种中文
内容类型中文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44183]  
专题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_生态网络实验室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中国科学院大学
3.传统聚落数字化保护技术湖南省工程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张永勋,闵庆文,Zhang, YJ,等. 稻作梯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 2016.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