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博士论文-带电D介子衰变到K_S X与K_L X差异及其CP破缺的研究
作者马天
学位类别博士
答辩日期2013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何康林
关键词D介子 K_S K_L 非轻衰变 半轻衰变 绝对分支比 非对称参数 CP破坏
学位专业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中文摘要本文利用工作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II)上的北京谱仪(BESIII)在 psi(3770) 共振态处获取的总积分亮度大约为 2.9 fb^-1 的 e^+e^- 对撞数据,进行了下列 D 物理中末态涉及 K_S 或者 K_L 的非轻衰变和半轻衰变的课题研究:; 1) 通过双标记重建的测量方法,测量了以下 D 介子的非轻衰变的绝对分支比B(D^+ -> K_S pi^+) = (1.542 +/- 0.013 +/- 0.043)%; B(D^+ -> K_S pi^+ pi^0) = (6.591 +/- 0.048 +/- 0.244)%; B(D^+ -> K_S pi^+ pi^+ pi^-) = (2.999 +/- 0.025 +/- 0.174)%B(D^+ -> K_L pi^+) = (1.471 +/- 0.022 +/- 0.041)%B(D^+ -> K_L pi^+ pi^0) = (8.250 +/- 0.082 +/- 0.297)%B(D^+ -> K_L pi^+ pi^+ pi^-) = (3.088 +/- 0.047 +/- 0.164)%其中,B(D^+ -> K_L pi^+ pi^0) 和 B(D^+ -> K_L pi^+ pi^+ pi^-) 属首次测量。同时,也测量了 D^+ -> K_{S,L} + pi's 衰变过程中的非对称参数R(D^+ -> K_{S,L} pi^+) = 0.024 +/- 0.009 +/- 0.017R(D^+ -> K_{S,L} pi^+ pi^0) = -0.112 +/- 0.006 +/- 0.019R(D^+ -> K_{S,L} pi^+ pi^+ pi^-) = -0.015 +/- 0.009 +/- 0.025首次测量了 D -> K_{S,L} + pi 过程中由于强相角、弱相角的差别带来的 D 介子的 CP 破缺效应,测量了其 CP 非对称参数A_{CP}(D -> K_S pi) - A_{CP}(D -> K_L pi) = (-0.70 +/- 1.93)%在目前的实验精度下,没有发现与标准模型的预期值有偏离,需要在更大的统计样本中继续研究。; 2)在 BESIII 上研究和发展了一种部分重建 K_L 粒子的方法,同时测定了 K_L 粒子重建效率的系统误差,并将其应用于物理分析之中。该分析方法可以大大改善 BESIII 粲物理分析中对 DDbar 混合和 CP 破坏研究的灵敏度。; 3)通过双标记重建的测量方法,测量了以下 D 介子的半轻衰变的绝对分支比B(D^+ -> K_L e^+ nu_e) = (4.403 +/- 0.026)%该测量结果与 BESIII 合作组测量的以及 PDG 给出的世界平均值 B(D^+ -> K_S e^+ nu_e) 相一致,说明了重建 K_L 粒子的方法及系统误差的测定是可靠的。
语种中文
学科主题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公开日期2016-02-25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ihep.ac.cn/handle/311005/209545]  
专题实验物理中心_学位论文和出站报告
高能物理研究所_实验物理中心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马天. 博士论文-带电D介子衰变到K_S X与K_L X差异及其CP破缺的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3.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