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225位遇难学生父母精神状况的横断面调查
刘平1; 蒋兰慧1; 杨磊1; 王力1; 林明福1; 邱仁义1; 吴坎坎1; 张林1; 李幼平1
刊名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0
期号6页码:653-657
关键词汶川地震 遇难学生 丧子父母 心理干预 精神状况 横断面调查
ISSN号1672-2531
其他题名A Cross-sectional Investigation on Mental Situations of 225 Parents of Student Victims i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中文摘要目的调查5·12汶川地震遇难学生父母的精神状况,为灾后心理重建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随机抽取绵竹市122户遇难学生家庭,采用问卷、访谈、观察法对225名丧子父母展进行调查,获取相关资料(人口学特征、家庭受灾情况、经济状况及心理行为状况),而后结合二次文献,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结果①123名遇难学生中独生子女占91.87%;女生占50.41%;小学及幼儿园学生占48.78%,中学生占50.41%,中专生占0.81%;丧子父母小学文化及以下占29.78%,初中或高中学历占64%,中专以上学历占6.22%。②丧子父亲与母亲在心理行为表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接受现实(P=0.042)、躯体化(P=0.040)、外出打工(P=0.000);夫妻之间的心理互动与敌对情绪产生具有强关联性。③仅18.03%的丧子父母的社会支持系统良好,不愿接受现实的丧子父母均无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④经济状况较好,教育文化程度高的更易接受现实;对尚未找到孩子遗体的丧子父母来说,易合并抑郁和躯体化,更难以接受现实;目睹现场惨境的父母更易受噩梦困扰,未见到子女最后一面而接到死亡通知的父母更易产生自责。结论 ①应研究适合快速普及的心理危机干预操作模式并进行广泛传播(如哀伤抚慰),通过多种有效途径来实现低成本、广受众、好效果的新时期心理援助。②建立"丧子家庭互助组织",帮助丧子父母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促进其在心理上的"重生"及生活上的"重建"。③利用村镇卫生站/院的特殊优势,在其基础上建立一个具有长期、规范、制度化的心理干预长效机制。④分类分期展开心理干预工作,体现针对性。
学科主题创伤心理学
收录类别CSCD
语种中文
CSCD记录号CSCD:3899785
内容类型期刊论文
源URL[http://ir.psych.ac.cn/handle/311026/14962]  
专题心理研究所_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回溯数据库(1956-2010)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作者单位1.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2.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循证医学中心
3.北京林业大学经济和管理学院
4.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5.四川省德阳市卫生局医政科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刘平,蒋兰慧,杨磊,等. 汶川地震225位遇难学生父母精神状况的横断面调查[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6):653-657.
APA 刘平.,蒋兰慧.,杨磊.,王力.,林明福.,...&李幼平.(2010).汶川地震225位遇难学生父母精神状况的横断面调查.中国循证医学杂志(6),653-657.
MLA 刘平,et al."汶川地震225位遇难学生父母精神状况的横断面调查".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6(2010):653-657.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